青春,一場腦內旋風

發稿時間:2015/07/18
青春,一場腦內旋風
青春,一場腦內旋風
作者|丹尼爾‧席格
譯者|顧景怡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5/06/03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父母總有股強烈的無力感,不知如何與這時期的孩子互動。兒童與青少年神經科醫師丹尼爾‧席格破除我們對青少年的迷思,例如影響青少年行徑的,並非荷爾蒙,而是腦部發展改變的結果。腦部的變化也催生了青少年期心智的4個特質:求新求變、社交參與、情緒高張與創新探索。大腦的改變,既帶來風險,也給予機會,重要的是,父母如何陪伴青春期孩子跨越挑戰,展開美好的人生。本書讓我們由裡而外重新認識自己,找到生命的解答及引導孩子成長的線索。

文章節錄

《青春,一場腦內旋風:「第七感練習」,迎向機會與挑戰!》

陪青少年成長──挑戰情感的任務

  比爾被疾駛的飛車衝撞身亡後,我當時還在照顧稚齡的兒子,從那時起,我心底深處總在想,為人父母所能做到最好的,就是提供安全的情感依附,以奠定兒女自我覺察的能力,而把這類深具毀滅行為的機率降到最低。

新依附關係,尋求安全感

  這在忙碌的生活裡是挑戰,也是關鍵。當我們的孩子長大、進入他們各自的青少年階段,孩童時期的安全感表面上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緊張、反應迅速,以及無禮和不屑一顧。研究顯示,許多青少年經歷更多挫折和負面情緒,那同時也讓我們了解童年的經驗如何在青少年初期一一顯露。

  有位年輕的學生曾告訴我,他從自己青少年階段體會的心得是:我們必須牢記青少年正在經歷許多轉變,有時他們是某個樣子,有某種自我認同,感觸良多且感覺強烈;但有時,他們卻完全是另一個樣,沒什麼感覺,也不太有反應。「他們當下是什麼樣子,就讓他們保持那樣,而不是你期待他們應有的樣子。」這是他很棒的建議。

  幸好,在青少年初期的情感和認同的結構性移轉,可讓許多剛離開初中的少年,各方面更趨於穩定狀態。

  高中階段是最終的試場,測驗這類人際關係的平衡舉動、測驗他們與成人的依附關係,以及和朋友的新依附關係。當面臨說或不說、禁止或允許,在茫然時,保持密切關心;在挫折時,給予安慰──面對這些抉擇,教養青少年是父母在情感上深具挑戰的任務。

  為父母尋找支持的人際網絡,給予我們反省的空間,以幫助孩子度過青少年期,似乎至關緊要。一旦了解,在進化史上,我們是靠著與他人合作來扶養小孩,由至親家庭或朋友,抑或在同族人裡其他被指定且值得信賴的人來照顧我們的後代,便可得知,孤立的父母或獨立無援的家庭,事實上有多違反常理。

  談到在部落生活裡的少年,在他或她推開父母時,在部族中可轉向其他成人,尋求安全和連結。但是當唯一親近的成人就是你的父母,那麼,青少年自然而然完全轉向其他青少年。

  當我們從兒童期進入青少年期,透過發展而逐漸成長,但對情感依附的需求並未終止──我們將跟他人建立支持性關係的那些需求,轉移到朋友和人生伴侶身上。我們需要朋友的關注,朋友是我們生命中的重要依附對象;我們需要他們的安慰,而且和他們在一起時,還需要感到安心。

  妻子是我的安全依附對象,而我也是她的安全依附對象。緊張時,我們會尋求彼此的安慰,內化對方的感覺,帶來一整天的安心感。

耐心傾聽,才有深度對話

  我們女兒青少年期的最後三年,對她和對我們的耐心來說,都是考驗。一如她哥哥的發展,青少年中期感覺像是為身體上的離開與情感上的分離預作準備。

  從十五歲到十八歲,我們的女兒就跟處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沒兩樣,已從經歷人生決策的時刻找到方向;為了透徹領會它們而作的掙扎,一如她表達認同的時刻。從為了她穿什麼、可以在外面待多久、可以看哪類電影、和誰一起看等諸多問題,她和我們瞪大眼睛緊張對峙,轉而尋求彼此尊重的共同空間,在那裡,我們可以表達關心,而女兒可以說出她的需求、她的希望,以及關於日常的決定與重大人生抉擇的想法。

  這需要花些時間,但在各方面都經過許多傷心哭泣的衝突之後,我們能透過說出內心話,而得知每個人的感覺、想法和期望──有關我們是怎麼看事情的,以及我們聽到的是什麼,如此一來,才能仔細傾聽他人的內在生命,傾聽那些要不就是徹底宣戰,要不背後真正的意圖通常只是行動宣言。那是反省,是深度的對話;若彼此沒有這類深省的對談,這些年來的經驗就會大為不同。

安全守候,化挑戰為力量

  我們女兒的衣服沿著走廊的牆壁整齊疊好;在她哥哥來載她,把行李裝上車運到學校,然後我們搭飛機北上到學校與她會合之前,她已安排好接下來二十四小時的計畫,包括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跟她的朋友相處。

  我站在那裡,雙腳沉重地踩在地板上,眼睛巴巴望著她的房間,內心佩服她──佩服她的成長,以及她變成的樣子──她已準備好要離開。但就像許多為人父母者一樣,在這種時刻,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已準備好看著她離去。

  身為父母,我們只能盡力而為。我們之中至少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需要完成反省和關係上的功課是──讓我們將過去關係上不安的經歷,轉向現有的安定人生──有時了解這點是有幫助的。對我們來說,這種意識的存在,能夠協助我們孩子的生命整合,在他們推開我們、努力進入青少年期之際,為他們帶來安全感,如此,他們便可從我們的給予之中,帶著最好的目的與連結上路。這是我們能送給孩子,也是送給自己的禮物。

  父母在家庭生活裡培養孩子的企圖心,所有由內而外,生活、學習和愛人的努力,在他們到了青少年時,確實能藉著性格養成時期的經驗,幫助他們茁壯成長,且持續青少年的菁華,直到它們在成年期出現。

  若你是正準備離家的青少年,或是準備好一切靠自己,我希望你知道還有個可能,就是未來只要你想家,隨時都有個安全的地方可以回去;或者,你會找到方法建立一個如家一般的基地。這種由內而外的方式,正是這本書所要談的:

  建立安全的基地,使我們如家人一般,在為我們的人生旅途導航時,將青少年階段的轉變與挑戰,化成可以一起運用的力量。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