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院有兩棵蘋果樹

發稿時間:2015/08/15
後院有兩棵蘋果樹
後院有兩棵蘋果樹
作者|喻麗清 著、薛慧瑩 繪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5/07/01

  喻麗清的文字清新淡雅,散文名家琦君曾經說過:「讀喻麗清的文章如欣賞國畫的折頁,空靈淡雅。如讀晚明小品,玲瓏可愛。她以自然之筆觸,寫出對生活與讀書的感悟,篇篇都引發人的情趣或深思。」在新作《後院有兩棵蘋果樹》中,精選34篇散文小品,並邀請插畫家薛慧瑩合作,將日常生活的純淨美好說得更加動聽有滋味。

文章節錄

《後院有兩棵蘋果樹》

幼稚園裡都學過

  讀過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所有我真正需要知道的,在幼稚園裡都學過》(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我閤上書仍念念不忘。

  作者羅勃.傅剛(Robert Fulghum)說得真有道理:人生最高的智慧其實不在大學的研究所,而是在幼稚園小小的園地裡。

  回想一下,幼稚園教育我們的:

  有好東西要大家分享。玩遊戲要公平。不亂打人。用完的東西擺回原位。傷害了別人說抱歉。不是自己的東西不亂拿。領受了別人的好情好意要感謝……多好的政治學。

  飯前洗手。廁所上完保持清潔。餅乾、牛奶和小小的午睡……每天學一點點、想一點點、畫一點點、唱一點點,跳舞和玩遊戲……多健康的生活。

  出門大家手牽著手。有時種花草,有時養養小動物……多美麗和諧又簡單的生態學。

  人生還要什麼其他金科玉律才能更加美好?

  如何生活?過合情合理的生活。

  如何做人?做一個與旁人相安無事無爭無怨的人。

  這些學問,說真的,幼稚園裡都教了,我們也都學過。可是,出了幼稚園以後呢?

  想想世界會變成怎樣的局面?如果人人有餅乾吃、人人有張小毛毯;如果我們的國家和世上其他國家都不亂拿別人的東西,並且清理乾淨自己弄髒的地方。

  尤其是,無論我們活到多老,要出門走入這大千世界時,能跟人手牽手彼此相依,多麼好,多麼好。

童年有一棵樹

  每個人的童年似乎都該有棵樹,最好是棵果樹。

  我小時候,家裡院子有棵桑樹,所以養過蠶。可是,蠶寶寶的身子太軟,動起來一拱一拱,很使我不舒服。也因此,對那棵桑樹並無特殊好感。

  有一天父親下班回來,看到幾個鄰居孩子爬到牆上摘桑葉要餵蠶。父親說:「這太危險了,萬一從牆頭摔下來,不是好玩的。」請人砍掉了。

  直到後來,風水之說大行其道,我才聽說:家裡不可以種桑樹,因為「桑」與「喪」諧音。

  我心裡喜歡的樹,是後來搬到南投,院子裡的木瓜樹。木瓜樹沒有高不可攀的架式,果實也不藏在葉子裡,是一種大方可親的樹。

  尤其,它身幹直直、頭髮大披著,我常跟朋友說:「我越看它越像個唱熱門音樂的歌手。」

  只有一點不好,不能讓人坐在樹枝椏躲迷藏。

  果樹對童年有很大影響,但可遇不可求。果實是一種希冀、一種盼望,引頸等待果實的成熟,有無限的趣味。

  童年只期望快快長大。長大以後,童年的樹活在記憶裡、活在理想主義的夢境裡,可求但不一定可遇。

  最近,讀香港作家何福仁散文集《再生樹》,邂逅了一棵「羽樹」:

  據波赫士Borges說:恰士托頓夢見過這樣一棵樹—它吞食自己枝上的鳥巢,春天來時,樹上長出來的不是樹葉,而是羽毛。

這棵童話似的羽樹,讓我一見著迷,相知恨晚。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