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繭居族

發稿時間:2015/11/07
搶救繭居族
搶救繭居族
作者|田村毅
譯者|林詠純、徐欣怡、曾育勤、黃瓊仙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5/10/05

  「繭居族」足不出戶,在房門內織就了一個繭、將與社會有關的一切阻絕在外,甚至連家人也不知如何與之互動,因而束手無策。日本精神科醫師田村毅從家族治療入手,將豐富的個案經驗與社會資源整理成冊,淺顯易懂,讓相關人士找到施力點,也協助一般讀者了解這種現象。

文章節錄

《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

前言:何謂家族治療?

  我的孩子長久以來都窩在家裡,不肯出門。

  不跟他交談的話,可以度過平靜的一天。但如果交談了,只要聊到「以後有何打算?」的話題,他就會變得焦躁不安。

  過去這幾年都沒跟他說過話。我該如何跟他相處才好?

  我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非常推薦家族治療,接受過眾多繭居族家庭的諮商案件。

  ──孩子的問題困擾我很久了。期間我也嘗試過各種方法,但是都沒有效。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何孩子會成為繭居族。為人父母的我,真的不曉得如何做才好。因為無計可施,我放棄了──。

  透過本書,我最想告訴各位的是,家人能做的事情很多,沒有必要放棄。我會傳授各位讓家庭恢復活力,在親子關係中重拾自信的方法。家庭本來就擁有極大的能量,善用這股能量,抱持積極正面的態度與孩子交流,孩子也會變得積極進取,擺脫繭居族生活。

  在過去三十年裡,我以精神科醫師的身分,接觸了許多繭居族及其家人。一開始還沒有「繭居族」這個名稱,由於患者多是十幾歲的孩子,常用的名稱為拒學、輟學、社交恐懼症等。當時,繭居族並沒有被列為精神醫療對象。繭居族與舊有的精神疾病概念,有著顯著的差異。我所隸屬的大學研究團隊搶先一步發現這個問題,歷經一再的嘗試及錯誤,走到了今天。

  日本國內的年輕繭居族,約有七十萬人至一百萬人。回顧過去三十年,繭居族特徵也不斷地改變。以前是以十幾歲的國中生、高中生為主,最近的繭居族年齡層有高齡化趨勢,從二十幾歲至三十幾歲的都有,其中也有不少四十幾歲的人。以前的繭居族,多是將脾氣發洩在家人身上,對家人施以暴力,現在也有這樣的年輕人,但數量減少了;而將脾氣發洩在自己身上,做出割腕、大量服藥等自傷行為或自殺的年輕人變多了。以前幾乎都是母親來接受諮商輔導,最近前來諮商的父親也為數不少。

  雖然產生了這些差異,但繭居族的基本特性是今昔皆同的。

  繭居族會整天待在家裡,想起床才起床,想睡就去睡,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看在旁人眼裡,或許會覺得他們的生活自由隨性,但其實,他們的內心一點都不自由。他們失去了與人交往的自信,對於看不見的未來充滿不安,而且相當苦惱。

  家人的狀態也一樣。周遭的人會指責,是雙親的教育方式或是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不當,才會導致這樣的局面,雙親也會自責或是彼此責怪。其實雙親是很傷心的,他們完全不知所措,也不曉得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結果,雙親喪失了與孩子相處的自信,孩子失去了與社會交流的自信,演變為雙重的自信心喪失。要怎麼做才能擺脫這樣的惡性循環?家人和孩子該如何恢復活力?為了找到答案,我在倫敦學了三年的家族治療。

  透過本書,我會介紹家族治療的思考模式。在內文中,將「家族治療」及「家庭諮商」視為意思相同的名詞用語。

  家族治療是一種新的心理治療(諮商)技巧,自一九七○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開始流傳,但在日本尚未十分普及。在一般諮商中,諮商師面對的是一位個案,在家族治療中,則需要同時面對多位個案,這對諮商師而言屬於高難度技巧。而且對個案的家人而言,也會覺得家族治療的門檻比較高。「家族治療」給人的印象不是很好,明明是繭居族自己的個人問題,為何家人也得接受治療?難道是因為家庭有問題,所以需要治療家庭缺陷嗎?「家族治療」四個字容易讓人有這樣的誤解。

  其實,意義正好相反。家族治療並不是要追究家人的責任,也不是為了治好家庭的問題。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家庭。每個家庭都存在著各種大小不一的問題,然後配合人情事理、為了彌補缺失而生活著。家庭當然都會有問題,家族治療的目的並不是要去掉問題。家庭除了帶有存在著各種問題的負面印象,同時也擁有克服難題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家庭恢復力(Resilience)。家族治療的焦點不在於家庭的負面印象,而是要強化家庭所潛藏的正面恢復力,並協助家人憑自己的力量克服問題。

  家庭療法的支援焦點不以個人為主,而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主。如果從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治療、個人中心治療等的既有諮商理論出發,其支援焦點當然是繭居族本人,治療者會從當事人是否潛藏了精神性疾病、思考程序是否偏頗、是否為過往的心理創傷所困、自信心及自立心是否培養完善等觀點來視察,純粹是以支援當事人為主。家族治療不會像這樣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而是將焦點鎖定於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

  人,無法離群索居。不論是喜是悲,都是人際關係的產物。繭居族就是處於喪失了與人交往的那股活力的狀態,他的家人也失去了與他和睦相處的活力。當家人能與當事人和睦相處,當事人就能重拾與社會眾人交際的活力。

  家族治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家人與諮商師之間建立起深厚的信賴關係。與人相處會有負擔,但同時也存在著喜悅。在諮商過程中,慢慢打開家庭這個盒子,將塞在盒子裡的不安及煩惱全部趕出去,引導出藏在最裡面的希望。當家人再度發現彼此聯繫交流的那份喜悅時,就能夠與孩子和睦相處。然後,孩子也能再次找到與人交往的喜悅。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