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的勇氣

發稿時間:2016/04/16
管教的勇氣
管教的勇氣
作者|彭菊仙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1/15

  身為三個孩子的媽,暢銷親子作家彭菊仙透過生活實例,教父母運用「愛與責備」教養心法,管教出懂自己、會做人、能做事的孩子。她認為管教不是打罵,而是正面溝通,並給予孩子空間,讓他為自己負責。有效「管」,用心「教」,孩子會知道,在管教背後是愛的力量。

文章節錄

《管教的勇氣:該管就要管,你要幫孩子變得更好》

教養黃金期,只有十年

  不會犯錯的孩子是「神」,不是孩子!即使是「神童」也會犯錯。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藉由「犯錯」來獲得修正與改變,然後邁向成熟與正道。但是孩子多半不會知道自己犯錯,也不知道該如何修正,因此就有了「父母」這個設計。

  所以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陪伴在孩子身旁,看看他們做了什麼事?用心去感受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否偏離正道?

  孩子犯錯,就是一盞警示燈,提醒父母:該出面來幫助他們了!

  但是在當下,父母的心是否只在這些問題上打轉呢:

  為什麼是我的孩子?

  我的孩子太糟糕了!

  我的孩子太丟臉了!

  我的孩子快沒救了!

  當我們的心神被這些困擾佔據時,很容易放大孩子的錯誤,因而混淆了焦點,於是把心力都消耗在焦慮之上。這完全弄錯了方向,也用錯了力道!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擔心孩子;二、幫助孩子。

  若是把焦點放在「擔心孩子」之上,我們被導引出來的反應將是:「我的孩子真可惡!」,接下來就是發出怒氣,可能因而失去理智,破口大罵或是羞辱孩子。如此一來,孩子首先是被「父母的沮喪」打垮,而非他們「自己的錯誤」!

  若是把焦點放在「幫助孩子」之上,我們將會被引導出父母的責任只要我願意做點什麼事情,我會有一個更棒的孩子!

  這個思考方向才可能讓我們趨向冷靜,看到孩子個別的問題與需要,然後用心思考他們能接受的矯治方法,讓親子一起來解決問題。

  因此,每一次孩子犯錯,都是「父母幫助兒女變得更好」的契機!

  然而,這句話是有條件的,也就是當孩子願意聽從我們、願意讓我們介入他們的問題時,這句話才成立;否則,任憑父母有滿腹的教養理論、精湛的管教法寶,都將枉然。

  孩子不會永遠把我們當作世界的天、宇宙的中心,他們不會永遠服膺我們的教導。孩子進入青少年後,內在的「自我」會慢慢發展出來,屆時,就不會再以父母為唯一的價值判斷依據。甚至,為了凸顯自己的獨特價值,孩子反而會刻意唱反調。

  屆時,我們的價值再怎麼正確、意見再怎麼高明,都會覺得管教如同放空氣彈,擊不中孩子的心。

  教養三個兒子,一路走來,我在在感受到這個真理能「有效管教」孩子的黃金期,確實只有十年,至多十二年。

  大兒子、二兒子如今陸續上了高中、國中,個頭早已超過了我,每每和兒子們走在路上,我竟然得把頭仰高才能和他們對視。曾何幾時,我高高在上俯視著小小身軀、用大手牽引小手的漫長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

  霎那間,我體悟到一種微妙的變化:我們母與子之間「大對小、上對下」的關係正在瓦解;我們逐漸趨向平行,變成兩個對等的個體。

  上天,不正在用身形的變化向我揭櫫一個道理嗎?

  樹立我父母威望的時機正在遠離,眼前這些大孩子所需要的,不再是綿密的保護、無窮的管束,我必須調整腳步,順其自然地站在不遠處,尊重並監督孩子內在自我的主導。

  當孩子極幼時,懵懂無知,小小的身軀會敬畏父母巨大的形象,更怕失去父母的關愛與保護。因著此時孩子對我們的依戀與順從,父母的管教相對容易,並且能發揮最大效果。

  因此,父母必定要好好掌握這段「教養黃金期」,勇敢握住管教的權柄,樹立「上者」的權威,盡到教導責任,並為「下者」展現榜樣。

  不要讓孩子的天真無邪,迷惑住大人的理智,阻障了父母合理的管教;更不因孩子的幼弱依戀,讓我們無限制的濫用或誤用管教權。

  教養上最幸運的事情就是:在孩子心智柔軟時,就讓我們遇見他們的錯誤,並且找到方法幫助他們,讓他們更進步、更懂事、更成熟!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