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日用品

發稿時間:2016/06/18
江戶日用品
江戶日用品
作者|森有貴子 文字、喜多剛士 攝影
譯者|陳怡君
出版社|日月文化/EZ叢書館
出版日期|2016/05/05

  日本民藝運動家柳宗悅曾說:「我們必須珍惜傳統,但並非單純地回歸過去,而是讓過去活在當今。」座落於東京日本橋一帶的江戶老舖,闖過明治時代的西化運動,將自江戶熟成的日本傳統日用品延續至今。這些日用品不僅外型美觀,更成為東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本書藉由一頁頁精美的圖片與深入淺出的文字,訴說每件日用品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故事。

文章節錄

《江戶日用品:延續三百年的生活溫度》

「蓋了章就要有斷頭的覺悟」,既是道具也是分身:印章

  一直以來,我都是使用學生時代所收到的印章,直到最近自己去請人刻了印章,才心有所感地覺得自己「終於像個大人了」。不同於歐美國家,習慣以印章代替簽名的日本,不論簽訂任何大小契約都一定會用到印章。說它是工具,倒更像是自己的分身呢。

  一顆印章既可以讓人保有財產,也能讓人失去所有。所以江戶時代也有個諺語「蓋了章就要有斷頭的覺悟」由此能夠看出,印章可說是僅次於性命的重要物品。

  據說印章在江戶時代普及於民。由於江戶時代生活安定,人口增加,商業活動也逐漸發展起來。執經濟之牛耳的江戶庶民從事商業交易、金錢借貸或必須訂定任何契約時,所有相關的證明文件都一定要蓋章才會生效。在農村擁有土地的農民,也必須在年貢帳簿上蓋章,表示已經繳交年貢米。不論都市或鄉村,舉凡訂定契約、交易、管理都要使用的印章,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不過,一般平民只能使用沾了黑墨的黑印,而不允許使用武士階級使用的朱印。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朱印原料──水銀屬於貴重物品,平民蓋章時並不會用到的緣故。

  在江戶時代,原則上是一個世代共用一個印章,不像現代使用個人印章。必要時,一家之主須代表全體家族蓋章。此外,據說一家之主傳位時,所繼承的印章也多是家族一脈相承。

  平民所使用的印章,外形與現代的印章幾乎無異。細長的圓型印章,正面為印鑑、背面為較小的裏印(同現在的個人非正式印章)是最常見的款式。至於平民印章的製作材料,多為方便加工的柳枝或堅硬耐用的黃楊木樹枝。

  在淺草,有一家取樹枝以手工方式雕刻印章聞名的「伊藤印房」。第二代店主伊藤睦子小姐,自高中畢業後就繼承了父親所開設的店,一頭栽進了印章的世界,但接手沒多久後,印章界就從手工製作轉為機器雕刻。由於在價格競爭上遠不敵機器雕刻,身為手工刻印職人的她正苦惱著未來該何去何從之際,聽到熟識的掃帚職人說:「以前的人都是以茶樹的樹枝製作印章。」她心想或許還有機會與機器雕刻一決高下。

  製作過程中,她發現順應樹枝的形狀來雕刻圖案,似乎就能創造出饒富趣味的印章,各種創意逐漸不斷湧現。起初從當時的生肖兔(卯)開始做起,除了雕刻花朵、狗、招財貓等圖案之外,神轎、寶船、肖像等各式各樣的訂做要求也不斷出現。

  據說雕刻一只印章必須花費三到四週才能完成,但訂單仍從全國各地蜂擁而至。在圖案旁加上名字,還能當作銀行的印鑑使用。不僅富含趣味性還兼具實用功能,伊藤印房的小樹枝印章也成了深受歡迎的餽贈禮品。

  以喜歡的木材雕刻了喜歡的圖案,這樣的印章似乎也會成為自己的最佳分身吧。

美妙的音色讓夏季的江戶暑氣全消:風鈴

  夏天的傍晚,搖曳著清脆聲響的風鈴。在白日間的暑氣逐漸消退,涼風輕送的向晚時刻,風鈴的音色總令人打從心底感受陣陣涼意。

  隨著佛教文化傳至日本,在寺廟大堂或佛塔四隅懸掛的青銅製風鐸,被視為日本風鈴的起源。迎風搖曳的噹啷聲響據說有驅邪的作用,因此平安與鎌倉時代的貴族家,也有吊掛風鈴的習慣。

  以玻璃製作風鈴是在江戶中期之後。當時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貿易進口的玻璃,其製作方式也順勢從長崎傳入了大阪、江戶一帶。天保元年(1830年)發行的隨筆《嬉遊笑覽》中,記載著江戶開始出現吹製玻璃,但當時的玻璃製品可不是一般市民能入手之物。天保年間以後,日本國內製作玻璃的水準已上軌道,價格於是也慢慢滑落。當時位於日本橋、販售玻璃製品「加賀屋」的商品目錄,就曾出現過玻璃製的風鈴。

  此外,在《守貞謾稿》的蕎麥麵攤的項目中,記載了:「在江戶,晚上叫賣蕎麥麵的流動攤車(台)上,一定會掛上一只風鈴。」雖然不知道是玻璃風鈴還是青銅風鈴,但夜晚的路旁響起了風鈴聲,以這種方式來吸引客人的注意,還滿有意思的呢。

  東京有一家工房,製作名為「江戶風鈴」的玻璃風鈴。身為旗本武士的篠原又平兼差學習玻璃風鈴的製作技術,成為職人之後,於大正四年(1915年)創設了「篠原風鈴本鋪」。工房的所在地從入谷、向島再搬遷到目前的落腳處東京江戶川區的南篠崎,第二代店主篠原儀治先生、第三代店主篠原裕先生、第四代店主篠原由香利先生,祖孫三代皆從事玻璃風鈴的製作工作。據說戰前,工房是製作各類型的玻璃製品,但第二代店主決定要專做玻璃風鈴。由於所製作的風鈴一來是自江戶時代傳承下來的玻璃職人技術,二來是東京地區製作手工風鈴的工房 就只有篠原風鈴本鋪,於是在昭和三十九年(1964年)將手工風鈴命名為「江戶風鈴」。

  江戶風鈴的製作方式,是利用玻璃棒將溶化的玻璃捲起一小圈,再小口地將氣吹入同時塑形而成。這種不依靠模型、直接在空中吹製成型的作法,日文稱之為「宙吹」(chubuki)。此外,為了讓響聲更加悅耳,風鈴的切口特地處理得略為凹凸不平,而這也正是江戶風鈴的特色之一。裝飾圖案從具雙關語意味的傳統圖案、金魚、牽牛花甚至是熊貓、兔子等等,共有五十種以上。此外也提供復刻版的江戶時代的風鈴。而第四代店主,以剪影方式呈現東京名勝的大型玻璃風鈴更宛如藝術品,在東京以外的地區也深受喜愛。

  江戶誕生了玻璃風鈴之後的幾百年,縱使物換星移,依然期待以清脆的風鈴聲消解暑氣的文化,能繼續流傳於世。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