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

發稿時間:2016/06/18
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
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
作者|達琳.史威勒、羅恩.史托伯格
譯者|戴雅秀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6/05/05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隨時獲得滿足的世代;而父母,沒時間陪孩子的同時,一邊內疚,一邊想「給」孩子更多,又一邊擔心孩子跌倒受傷、事情做不好出糗、忘了帶東西到學校會被老師處罰……禁不住各種「誘惑」的父母,想都不多想,就急於出手「拯救」,幫孩子解決各種難題。史威勒和史托伯格兩位兒童暨青少年心理專家感同身受,深刻察覺現代的教養難題,提倡親子都該擺脫「即時滿足」的陷阱,孩子才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文章節錄

《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在科技時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積極行動力 》

給孩子練習和思考的機會

別急著「拯救」孩子,犯錯也是種學習

  孩子每年都要參加一個學校募款活動,為了鼓勵孩子賣出更多商品,學校還提供了獎勵,例如「如果你賣了十本雜誌,就可以參加星期五的披薩派對。」或是「如果你賣了二十卷包裝紙,下星期吃完午餐,你就可以在遊戲卡車上玩電玩遊戲。」我們經常從父母那兒得知他們並不希望孩子錯過披薩派對或電玩遊戲,因為孩子想去同儕都會去的地方。而這很快就演變成父母自行出資讓孩子達成目標,他們會提醒孩子經常和鄰居聊天,或是打電話向家人募款。如果孩子沒有達到目標,父母擔心孩子沒得到獎勵,會感到失望,便會插手,例如,他們會拜託朋友或同事買那些商品。如此一來,孩子用最少的努力,就得到了回報。──達琳博士&羅恩博士

  父母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不清楚支持孩子和拯救孩子之間的差異。當父母將孩子由人際衝突中拯救出來,也等於將孩子應該做的事都「做完」了。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將這樣的情況定義為拯救陷阱。如果父母支持孩子獨立解決問題,便須「鼓勵」他們有批判性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耐性。孩子可以一邊發揮解決問題、規劃和社交的能力,一邊學習忍受問題解決前的不確定感。這個過程對兒童與青少年來說,都是基本訓練,如果父母直接出手的話,他們就失去了練習的機會。

平常心看待「焦慮」

  我曾一個星期接到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電話,希望能治療情緒焦慮而開始規避活動的孩子。其中一個是因為怕對老師說他少交了一項作業,想留在家裡,不想上學;第二個是因為前一天和老朋友有個小誤會,讓他對於午餐時間要和那個朋友說話,而感到緊張,所以想從學校早退;第三個則因為覺得足球隊的其他隊員認為他表現得不夠好,所以想要退出球隊。──達琳博士

  焦慮是一種對於未來感到不確定,而產生不安與憂慮的狀態。換句話說,當人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時,會感到焦慮。父母了解生命中充滿了不確定,卻沒辦法為自己或孩子改變這一點;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做好準備,從容地面對生命中的不確定性。

  許多青少年來到我們的辦公室,是因為他們情緒焦慮,他們會用逃避的方式來應付這樣的情緒。

  青少年焦慮的原因各個不同,總體而言,是因為青少年獨立面對挑戰的經驗太少,而且通常都有父母救援。我們一次又一次聽到青少年對父母表達他們的焦慮,希望父母解決問題來緩和他們的情緒不安。在此過程中,青少年並不了解焦慮只是暫時的,自行解決問題才會真正減少他們的焦慮。相反地,他們所接收到的是,只要父母在那兒救援,一切便會迎刃而解的安全錯覺。這讓從沒有機會練習解決問題的青少年處於嚴重劣勢,尤其是,如果他們犯了些青少年常犯的錯,而父母卻無法拯救他們的時候,例如,經常有父母跟我們說,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兒子在宵禁時間被警察攔下,或是被抓到和朋友一起喝酒。

  這些青少年都有著一樣的特徵──每天上學都有父母接送;唯一的社交活動,是由長輩規劃、組織的。當然,他們這麼忙,也沒有時間可以做家務,或是承擔一些家庭責任。他們父母現在會期待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在此之前,他們完全沒有機會練習。

  我們了解,要父母放手讓孩子自由,是很難的,因為孩子往往會把某些事情弄得亂七八糟,但如果在孩子年幼時就給他們一些機會選擇,日後他們便會受益於這些練習。

  而父母企圖拯救孩子的動機,通常源於自身的焦慮感與保護意識。我們都想讓孩子免於負面經驗,特別是我們有能力或用知識可以解決的時候。不過,你可以給孩子最好的一樣禮物,是教導他們不要害怕不確定性。這麼一來,孩子將獲得自信,知道他們有能力自行處理所有情況──事情就像讓孩子自行在熟悉的餐廳裡如廁般簡單,雖然他如廁完回到餐桌的途中可能會迷路,而讓他感覺不安,但只要四處看看自己的所在位置、詢間工作人員方向,他就可能自行走回餐桌,並知道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一個選擇,是讓孩子幫你到熟悉的商店去買兩三樣東西。這種個人經驗可增加孩子的自信、自豪感和責任感。雖然有些父母可能會擔心這年紀孩子的獨立性,想著,「如果他迷路了,該怎麼辦?」我們反而會說:「我希望他在這個安全的環境中迷路,然後可以自己想辦法。」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