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明治村

發稿時間:2017/02/11
紙上明治村
紙上明治村
作者|凌宗魁 著、鄭培哲 繪
譯者|鄭培哲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6/11/30

  翻開書頁,一座座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藉由作者凌宗魁的解說與插畫家鄭培哲繪製的建築物圖像,躍然紙上,充滿人文氣氛與淡淡鄉愁。本書在題材選擇與章節安排上,以建築使用功能為分類,雖然沒有顯著的時代分野,但大都集中在戰後官方歷史以往較忽視的日本時代,也選擇若干屋況不佳、面臨拆除或外觀已被改變的經典案例,除了讓讀者領略其往日風華,也期待未來這些建築可能復原。

文章節錄

《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公會堂:市民社會的活動場域

1.公會堂的時代任務

  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學習西方的各種社會制度,包括如何從傳統東方封建體制轉變為公民社會,公會堂在其中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此,民眾有特定的聚會場所,透過戲劇表演、演說、展覽等方式,除了達到政令宣導的功能,民眾也能在這樣的空間內自我教習和溝通協調,成為積極參與社會運作的一份子。

基隆公會堂、淡水公會堂、新竹公會堂、臺中公會堂、嘉義公會堂、中壢公會堂

  臺灣的公會堂大都在大正時期末建造,地方政府以慶賀皇族成婚或太子即位、天皇壽慶等名義大興土木,反映了一九二○年代藝文活動日漸興盛,但在不久後被收編進昭和前期戰雲密布的軍國主義,成為國家宣傳機器的一環。

  第一代基隆公會堂在一九○二年建於義重橋旁山丘上,構造為石造木屋架,但因雨水滲漏屋架腐朽,一九一五年在日新橋旁軍方土地再建新公會堂,同時紀念大正天皇大婚。戰時因空襲局部受損,戰後修補繼續做為中山堂,於一九七七年陳正雄市長任內拆除,一九八五年原址改建為基隆文化中心。

  淡水公會堂由稅關及商船會社成員籌建,畫家木下靜涯曾在此舉辦盆栽特展,為地方重要藝文中心,一九九三年改建為淡水藝文中心暨鎮立圖書館。

  新竹公會堂屋頂的切角頂式為其特徵,一九五五年增改建現代主義的門面,遮蓋原本紅磚表情的歷史主義立面,並於此成立省教育廳社教館,後改隸教育部,二○○八年再移往文建會成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臺中公會堂出自松崎萬長之手,起建於一九一八年,含附屬設施歷時五年才全部完工,是臺北公會堂以外最為壯觀華麗者。戰後政府轉賣給民間成為白宮酒家,林柏榕市長時拆除改建為自由路立體停車場。

  位於今日中正公園內的嘉義公會堂,當時常舉辦各種戶外活動,畫家陳澄波曾在此辦過個展,也曾與林玉山聯展。

  建於一九三○年代的桃園郡中壢公會堂,與臺北州七星郡役所一樣,採用少見的哥德式風格。在一九四○年改為中壢家政女學校校舍,培訓戰時後勤人員。戰後曾改名為中山堂,後來由楊梅高中分部、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法商學校(中興法商和臺北大學前身)、中壢鎮民代表會等單位使用,最後鎮代會因安全考量決定拆除,由新明國中購得遷建於此。

2.裝飾藝術的珠寶盒

  大正時期以來,臺灣各地帶有宣傳和教化色彩的公會堂,都採用歷史主義風格,直到發生大地震才告一段落。昭和初期新建的公會堂,隨著世界建築風潮與國策而調整,逐漸放棄以磚造為主的歷史樣式,改用鋼筋混凝土構造,輔以面磚排列裝飾立面圖案的裝飾藝術運動風格潮流。這樣的轉變從日本內地到臺灣皆然。

虎尾公會堂、鹽水公會堂、佳里公會堂、善化街公會堂

  不再受古典語彙嚴格比例及排列方式所束縛的新公會堂,一部分反映了公民社會性格的養成。然而,身為官方機構的公會堂,在裝飾藝術風格的眾多支流裡,選擇了較保守的重複幾何圖案裝飾,排列出繁複華美的圖樣,並維持整體格局穩重的對稱配置,可視為官方建築的特色與侷限。

  臺南州物產富庶、經濟繁榮的特色,反映在公會堂的外觀。虎尾公會堂位於虎尾合同廳舍西側及虎尾郡役所斜對面,一九三九年虎尾郡合同廳舍落成,二樓設置公會堂,原虎尾公會堂轉為虎尾郵局使用,戰時遭毀損後拆除改建。

  新營郡鹽水公會堂,現代感強烈的幾何量體上佈滿各種裝飾藝術的泥塑,像是一個珠寶盒,戰後改為新營分局鹽水分駐所。北門郡佳里公會堂曾經舉辦過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成立大會,戰後改名為中山堂,成為國民黨民眾服務社。一九九○年代標售給民間,拆除改建連排透天厝。

  新化郡善化街公會堂,主入口拱圈形式特殊,為取材自古羅馬厚重風格的裝飾藝術作品,戰後與佳里公會堂命運相同,改名中山堂並成為國民黨民眾服務社和中央日報派報社,後由鎮長蔡天來標售,中油購得拆除後改建為加油站。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