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

發稿時間:2010/06/26
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
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
作者|夏鑄九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0/05/01

  在擁擠的都會中,國立臺灣大學已經成為臺北市、甚至全臺灣特殊的開放空間,市井小民悠遊其間,望眼盡是校園的美麗清幽。最近臺大出版的新書《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讓讀者對臺大有更知性的了解,未來徜徉校園許多別緻的角落時,也會不自覺跨越時間思考歷史。

  作者夏鑄九是臺大建築城鄉研究所所長,曾積極參與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運動,如今他以建築專長和犀利的觀察,從臺大前身日本臺北帝國大學的觀點開講,使我們漫步臺大時,有全新的時空感受。

  走過有名的椰林大道,作者娓娓道來,這條東西向校園主要軸線,採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展現皇權的巴洛克式軸線空間法,象徵帝國無限延伸,可見日本有意識的殖民統治術;軸線上種植椰子樹,則是期許帝大作為南方研究中心,成為日本統治南洋的中心。

  臺大校園的陸續開發,也保留二戰後教育建築與國家的關係,例如紀念傅斯年校長的傅鐘、傅園;1980年代虞兆中校長開始校園大擴張,則意味臺大從教育機構發展成社會核心的企圖心。讀者從臺大校園的建設,可看出台灣教育體制發展的階段性,以及大學空間功能的轉變。作者更點醒臺大沒有故步自封的條件,應如「歷代」的臺灣大學,必須再度轉型。

文章節錄

  本文作為臺大校園空間的導覽與簡介,我們不免要從日治時期的遺留談起(其中幾棟甚至已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但我們不能停留在形式主義的審美層次,更重要的是能夠進一步看見殖民大學校園歷史象徵意義的建構與競爭。時至今日,這種紀念性與神聖性的空間符碼,如何經由使用者日常生活實踐的再使用與再佔有過程而逐漸轉化,形塑出新的自我認同。經由使用者參與設計的過程,或由使用者切身經驗出發,化被動適應為主動改造空間的力量,已造就出許多新的認同地景。

  校園空間的歷史,是人與實質環境之間持續互動與改造的過程,由師生的日常經驗、感受與回應,透過身體實踐不斷層層書寫。推動安全與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性別友善宿舍、女生宿舍A片事件、男宿門禁卡爭議、爭取「自在游泳、公平收費」事件、臺大農場生態池欄杆是否保留、醉月湖未來發展願景、社科院新館與徐州路校區遷回爭議、球場與小巨蛋外租與學生權益關係、腳踏車停車範圍問題爭議︙等,校園使用者與空間真實互動的場景,甚至近來引發廣泛討論的文學院人文大樓和洞洞館保存的爭議、建築師伊東豐雄無視於臺大校園規劃準則和機制而設計出的社會科學院新館︙等重大校園空間事件,都還另需專文討論。

文學院的空間經驗

  臺大的行政大樓與文學院在大學校園中的重要性,更是在空間尺度與營造規格方面徹底表現。行政大樓清水紅磚牆立面,有意對照校園普遍採用土黃色的筋面磁磚(俗稱十三溝面磚);在其中央入口,則以兩層樓高尺度、裝飾性極強的四座希臘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明示入口所需的排場,背襯入口退縮陰影,昂然立於斬假石基座上,與文學院遙對相峙。文學院正面的中世紀義大利仿羅馬式(Romanesque)入口山牆之外,向外突出二重三組連續拱圈的露臺與門廊(圖I-17∼圖I-19),基座三層微微外鼓的洗石子水平帶和少量且簡約的洗石子圖徽裝飾,低調地刻畫深長的陰影。在這裡,校園空間就是對歐洲中世紀學院的想像。

  而建築物內部的南向走廊為的是符合亞熱帶的氣候要求。面南的廊道背對冬日東北季風,迎接夏日東南季風,阻隔炎夏的炙熱暑氣,收納冬日和煦的陽光,大型常綠喬木層層篩落的斑駁樹影更軟化了挑高迴廊的幾何空間。迴廊的空間品質,以文學院為例說明最為傳神。上下兩層樓為一組的長形拱窗,以上下拉闔的木格窗,溝通了面南寬敞迴廊與大葉欖仁;斜倚窗臺邊的迴廊空間,是師生對話交流的非正式空間。低矮的深窗臺迎進滿眼綠意,在身體的感受與表達上,為靜穆高敞的迴廊增添學院活動所需的盎然生機,再現人文的氣息。同樣的面南迴廊配置方式也在戲劇學系(一號館,一九三○年)、物理系館(二號館,一九三一年)出現。其中,物理系館的梯間正對著入口中軸線,突出於迴廊之外,得天獨厚地由南向陽光妝點,讓移動的身體姿態得以繞著ㄇ字形的動線盤旋而上。

  做為最精緻的學院,文學院(文政學部本部)的氣勢與排場亦建立在多層次的空間序列上,豐富使用者的空間體驗。使用者由外而內,穿過高大的前門廊與跨上幾步梯階,進入正式的前廳空間,微暗的柱廳是室內外的過渡,可以接收到不同方向的視線,轉換身體移動的方向。身體進入迴圜空間,開展而寬敞,黯淡天光投射,是身體進入玄關後更上層樓前的序曲。然後趨步向前,明亮挑高的梯廳堂皇,但不失優雅,不過份炫耀地由兩側盤旋,回聚在中央平臺,再緩步折身向上,移動向上時身體的渴望與躊躇,同時被淡入淡出的幽微光線提醒室外自然節氣的律動。

  二樓的迴廊,讓視線更接近樹冠(印度黃檀)的高度,彷彿伸手可及,它撐起半個中庭的天空。磨石子扶手在長久使用後,身體留下仰賴的溫澤,暖色調的磨石子搭配淺潭綠色馬賽克,少量漆白的薔薇花葉飾與渦捲紋飾流露帶有溫度的觸感。成熟的細部與收頭處理,既表達了建築物的尊貴,也再現了設計與營造者的用心。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