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

發稿時間:2017/06/02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
作者|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
譯者|金恆鑣、王益真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7/05/11

  「生物地理學之父」華萊士將馬來半島上的動物劃分為「印度馬來區」與「澳洲馬來區」,至今仍是科學界所接受的理論。新版重新設計封面、調整版式、校正錯字,希望能帶給讀者朋友全新的面貌。

文章節錄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

艱辛的採集工作

  我在此地進行採集時備感艱辛。一間窄小的房間既要供做吃、睡與工作的場所,還要做為儲藏室與解剖間;房間內沒有架子、櫥櫃、桌椅;屋內螞蟻密布,貓狗雞鴨隨意進出。此外,這房間也是屋主的起居與會客室,我必須顧及東家和訪客的便利。我的最大件家具是一只箱子,既是餐桌,亦是剝製鳥標本時的座椅,也是放置剝好待乾鳥標本的容器。為了防止標本遭螞蟻危害,我們好不容易借來了一張老板凳,把四腳放在裝滿水的椰子殼中,勉強避開蟻害。而這只箱子與這張板凳實際上是唯一可置放東西的處所,而且通常擺滿了兩只昆蟲標本盒及約一百張待乾燥的鳥皮。因此可以想像,當採集到較大或不尋常的動物時,「要往那兒擺」就成了個大難題了。況且所有的動物標本都得花一段時間才能乾透,而這段期間它們會發散出難聞氣味,格外吸引蟻、蠅、狗、鼠及其他討厭的動物,我們就得戰戰兢兢地隨時看管,但在這種環境下哪辦得到。

  讀者諸君現在大概可以了解,像我這樣一位紈囊羞澀的旅行博物學家,其成果遠不及他人預期或自己期望的部分原因了。把各樣鳥、獸、爬蟲及魚等的骨骸保存於酒精中,而且把較大型動物的皮毛、奇異的果實與植物及最古怪的製造品與商品也保存起來,無疑相當有趣;但不可諱言的是,在我稍早形容的環境下,想把這些收藏加入自己最偏愛的物品中乃是非份之想。乘小舟旅行時,無疑會遭遇相同或更多困難,就算是在陸上旅行,這些困境也不會減少。因此,我只能把採集範圍侷限在個人有能力時常照料的特定族群,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費盡心血才獲得的收藏品受損或腐敗。

  當曼努埃爾在午後坐下來剝製鳥皮時,就會有一小群馬來人與薩薩克人(assak,龍目島土著種族)聚集在他身邊。他常以師傅的姿態高談闊論,群眾總是聽得入迷。他很喜歡談論「天意」,認為自己每天都可用做「天意」的主題。他雖身為基督徒,卻用伊斯蘭教徒話這麼說:「阿拉今天很仁慈,祂賜給我們一些好鳥兒;沒有祂,我們就一事無成。」然後,一位馬來人就會接下去說:「的確是的,鳥也像人類生死有時,當日子到了,誰也救不了牠們,要是時候未到,你絕殺不死牠們。」此話一出,附合聲就四下響起:「布圖爾!布圖爾!」(正是,正是)。之後曼努埃爾會講述自己某次狩獵失敗的冗長故事―他在什麼場合看到一隻美麗的鳥,如何緊隨一段長路卻又忽然跟丟了,然後獵物再次出現,他發射了兩、三槍,但卻沒命中。這時一位馬來老人就會說:「啊!牠的時辰未到,你殺不死牠的。」對爛射手而言,這無疑是一帖安慰良藥,惟雖與事實相差不遠,卻不免令人不盡滿意。

  龍目島人普遍深信有些人可以變身為鱷魚,以便吃掉敵人,有關這種變形的怪傳說很多。因此,當我有一天傍晚聽到一則怪事時,不免頗為驚訝;由於當時在場所有人都沒人反駁,我也就姑妄聽之並記錄下來,做為對島上博物誌的一點小貢獻。一位在當地住了多年的婆羅洲馬來人對曼努埃爾說道:「這地方有件怪事―鬼很少。」「怎麼說?」曼努埃爾問道。「你知道的,」馬來人說:「在我們西部的家鄉,一旦有人死了或被殺了,人們就不敢在晚上從那附近走過,因為會聽到各種怪聲,表示附近有鬼。但在這裡,有不少人被殺害,他們的屍體橫陳田裡與路旁,可是你在夜晚打從他們身邊走過時,卻沒聽見任何怪聲或看到怪事,這和我們家鄉的情形完全不同,你是知道的。」曼努埃爾說:「我當然知道。」如此一來,大家斷定龍目島上鬼很少或根本沒有鬼的說法。然而,據我的觀察,由於證據純粹為反向證據,若把這項「說辭」照單全收,在科學方面實在稱不上審慎。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