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之謎

發稿時間:2017/09/01
桃花源之謎
桃花源之謎
作者|秀霖
出版社|要有光出版
出版日期|2017/08/01

  文言文也能寫推理小說,推理作家秀霖以古典文學之筆,續寫陶淵明〈桃花源記〉後傳,在這篇短篇小說中揭開陶淵明「桃花源記」裡千古桃花源所在之謎。本書並收錄〈淒月〉、〈鬼鈴魂〉、〈第九種結局〉、〈一篇Plurk文救排球〉等篇不同類型但同樣精采的推理作品。

文章節錄

《桃花源之謎》

桃花源記/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沿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源劫

  夫天命難違,劫數難逃,若為天意,豈有謬巧,倘乃人謀,豈無瑕穢?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偶入桃源境地,既出不復返,詣太守尋道而未果,失信於人。太守問其罪,乃下獄,漁人不服,遂自絕囹圄,眥目含恨以終。

  越明年,其子承父裘,緣溪行,忽逢桃花林,蓊蓊鬱鬱,綿延無盡。漁子幼棲廟寺,習字讀經,少遊四方,見廣多聞,明察細紋,好學強誌。觀景生情,遂憶父言,續前行,林盡水源,終得山口,曖曖含光,乃委身入內。初極狹,纔通人,洞暗穴黑,難見前路,定睛而視,方有一二。路有碎鈴,沿壁而繫,線穿繩繞,張網於地,隨步而響,細傳數里。

  復行數十步,後洞漸開,別有天地。既出而望,四面環山,蒼翠欲滴,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桑田池竹,雜然林立,不為桃源之境而為何哉?然漁子甚異之,非驚於奇境,蓋其景雖乃父所言,卻不見桃源之民。阡陌交通,空無一物,風起葉落,窗搖門晃,宛入無人之地。

  已而,人影漸密從遠方來,黃髮垂髫,扶老攜幼而至,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子而大驚,環伺簇擁,喜曰:「君從何處來?」漁子具告之。

  待眾漸散,雞犬聲聞,農漁往來,門洞戶開,生氣勃勃,一別前景。眾要還家,盛情難卻,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村人不知今是何夕,亦不知漢魏晉。

  漁子惑此言,蓋若其父之語為真,前已盡告當世,豈有不知今朝之理。遠眺而望,農漁樂而歌之,歌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聲遠而近,前者乎,後者應,繞耳不絕,不知憂為何物矣。

  然漁子雖身入佳境,困於父罪之憾,心有所惑,悄然而問父事。村人或驚或疑,反問其故,漁子娓然細說,眾皆嘆惋。村人或有嘆曰:「吾等與世無爭,功利名祿棄如敝屣,此境不足為外人道也。他日若出此,切毋忘諄諄之誡也。」

  漁子戚然,仰視浮雲遠思,已而嘆曰:「先父尚且蒙冤含恨以終,既已失信太守,豈有希冀而存幻焉?然先父前已至此,僅二、三年之事,曷以如今無人識得?其言信然耶?夢語耶?然則信之且有疑,不信則無孝,其間之憾,迄今多年亦難忘懷。今偶入此佳境,乃知先父之語非偽,實則含冤歿世,其心之悲,人子痛矣。本欲尋人出境平反,奈何君等無此之意,況乎又無先父之跡?如此則先父之言又非實矣。」

  眾無以應,左右相覷,後一人挺身斂容曰:「君既有言,秦後有漢,漢續為魏,魏歿則晉,烽火連綿,干戈不止,既有先祖避秦世亂,豈無他族歸隱山居?武陵之地,蓋林豁交錯之境,深林隱逸,或枕流、或漱石,豈又吾等之獨耳?」

  漁子仰天而嘆,雖未盡信,然憾亦稀矣,乃寬心解意,同赴盛宴,酣而忘歸。

  是夜星空遼闊,非境外所見之清,漁子應村人之情而寢於陋室。感先父之屈而輾轉未眠,遂步於中庭。庭外冷落,寂然無聲。忽有微光見於遠方,明滅交錯不能自止。漁子遂憶白日村人之語而疑,欲躡足而前視,然未至中段,則有村人旁道驟現,驚曰:「君有病容乎?身寒乎?欲食乎?」

  漁子初惶而後定,蓋所見乃一老嫗,雖拄杖而立,然其行之速似非跛人,其舉足形態實如壯者,漁子雖疑,仍淡然曰:「此辰良景,非外所有,豈可虛度?古之秉燭遊也。」原欲尋光續前而進,然老嫗趨前而立,旁又有影而出,驟曰:「不可再進!」蓋一壯者倏出橫攔,漁子惑曰:「何為其然也?前之微光又為何也?」

  壯者曰:「前乃此地神祇之禁,不可入也。」

  見壯者目光炯然,抑憤掩怒,然其身後源火之處,時有撞聲,點點而出,律而不墜,錚然入耳,似有蹊翹,不欲人知也。

  俄而,村民四、五人陸續至也,見眾勢不可逆,漁子雖有不甘,僅勉然曰:「諾!」

  復歸陋室,眾人散也,然所見更疑,漁子輾轉不得安歇。

  待天明之時,漁子終夜未眠,見晨曦流光漸顯,遂伏身攀縫仰望。曙光臨地,始見外有四、五人緣屋盤桓,偶駐足內望,雖圖無的漫行,然所欲之心,昭然若揭。

  漁子佯而不知,頹然出屋,眾驚而後定,皆稱日安,繼而四散而行,恍若無事。

  待日漸明,見阡陌往來空空如也,除前四散身影,別無他人,如初至此境之景,望而生疑。遠眺前夜源火,既已日明,放眼可視,蓋洞窟數也。

  見前已無人,機不可錯,漁子乃趨步前行,欲圖一解昨夜之惑也。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