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漫‧山城

發稿時間:2017/11/24
慢‧漫‧山城
慢‧漫‧山城
作者|張蕙芬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7/11/07

  以文字及攝影兩種平行的觀點,細細堆疊出山城的自然面目。與動物共居的山城歲月,距離大台北都會區不過半小時的車程,建構出另類的都會家園想像,原來大自然一點都不遙遠,只要願意走出家門、走入自然,與周遭的生命萬物展開對話。

文章節錄

《慢‧漫‧山城:一個人的家園自然探險》

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歡樂的邀約,我的生活如是真樸,我看見了自然的面目。~亨利‧梭羅

  位於台北盆地外緣山坡地上的大台北華城,海拔高度約300至500公尺之間,距離新店市區約7公里,與花園新城隔著直潭、新店溪對望,還可以遠眺烏來山群,群山環繞的景致讓人宛如置身大都會區之外的桃花源。

  原本大規模的造鎮計劃把原生低海拔闊葉林一一鏟除,只有在支離破碎的陡坡上還保留著塊狀的原生樹林,生物的生存韌性令人讚嘆,歷經將近四十年的歲月,許多生命一一重新在華城現蹤,或許是牠們逐漸適應與人共居,找到夾縫中的生存空間。

  生活在這裡,滿眼綠意,到處都是樹木,有的是當初保留下來的原生樹種,例如各種楠木,有豬腳楠、大葉楠等,還有小葉桑、構樹、相思樹、茄苳、雀榕、榕樹等混生的雜木林,這些破碎坡地殘存的樹林,因為社區裡人工栽植的樹木日益茁壯,終能連生一氣,構成生物生存重要無比的廊道。

  在樹林裡,我們可以直接與大自然面對面接觸,這種經常性的面對,對於都會人尤其意義重大。進入安靜、空曠的樹林內,微風吹拂,蟲鳴鳥叫,讓人的心靈放鬆沉澱,進而得到舒緩。眼前宛如流動般綠意盎然的森林,不停刺激著我們的感官,同時也引領我們探索更深層的內在。生活裡可以擁有一大片樹林,是莫大的福份。

  看似遙遠的大自然,其實生活周遭無處不是自然,路旁的野花,山坡上的樹木,草地上的無數昆蟲,啾啾鳴叫的野鳥,無一不是生活環境中的一份子,善待我們的土地,與動植物共同分享我們的生活空間,一步一步重現荒野,豈不善哉?

  讓人驚喜的是,最近十年落腳華城的動物新住戶,包括台灣獼猴、台灣紫嘯鶇、台灣藍鵲等,無一不是台灣低海拔山區的原生動物,顯見山城的自然生態正在逐步恢復中,而牠們可以再度在這裡生活、覓食、繁衍下一代,華城山野的豐美不言而喻。

  而這一切的變化,讓我每天的山野漫遊充滿驚喜,與每一生命的偶遇與邂逅,豐富了我的生活,也讓我的散步充滿期待,更重要的是,山城不再只是人類的家園,而是人與生物共享的生活環境。

  活在當下,是動物活下去的必要條件,一切再自然不過,而我們擁有太多,以致遺忘這個原本就存在的本能。活在當下,好好品嚐食物的美好,而不是為了應付三餐。活在當下,好好大笑,痛快哭泣,讓情緒適度釋放。活在當下,關心周遭的訊息變化,關心家人、朋友,願意伸出援手。

  放慢腳步之後,心靈的敏銳和感受持續改變中,於是四周景致的些微變化也能清楚接收。微風襲來,窗前的木製風鈴發出清脆的鈴聲,幸福感自然湧現;空氣中傳來的花香,讓我貪婪地享受這一刻;樹木園裡傳來冬夜的迴旋曲,知道台北樹蛙安然在此求偶,心裡格外踏實。

  慢慢活,慢慢感受生活的一切,即使短暫的數十寒暑,依然可以是豐富之旅。每一次的邂逅與感動,豐富了我們平凡無奇的生活,散步在華城裡,自然的樂趣隨處可得,對生活在華城的人們而言,走出家門就是走入自然,是拾手可得的幸福。

  我們每個人對於美好的家園大概都有不同的想像,當初之所以會選擇以華城為家,除了對於山的憧憬與熱愛之外,山城形形色色的眾多生命更是莫大的吸引力。這裡不只是人們的家園,更是許多生物賴以為生的家,即使歷經數十年的開發工程,生命依然安好無恙,人與自然的共存應是山城生活最美好的承諾。

  友善動物不只是愛護深得我們歡心的動物,而是對生態系的每一生命予以尊重,尊重它(牠)的生命權和生存空間。大自然的生命不是為了人類的愛好而存在,生命環環相扣,在不同環境下緊密相依,缺一不可。沒有繁茂的野花野草或樹木,就沒有毛毛蟲生活其間,也將看不到滿天飛舞的美麗蝴蝶。沒有蛇來控制鼠類,鼠害為患不遠矣。沒有林下的扁蜚蠊,許多有機物的養分將無法回歸大地。沒有吃蟲的野鳥或野蜂,將蟲滿為患,植物遭殃。

  大自然運行有其平衡之道,即使是像山城這樣的人工化環境,在減少人類干預的角落,生命自會找尋出路,生生不息。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