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

發稿時間:2010/07/24
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
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
作者|陳志彥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0/06/10

  台灣與中國已經簽訂ECFA,陸續會有很多產業與大陸增加交流,其中,洽談多年的金融業更令台灣業者關心。台灣金融業老板看好中國規模龐大的市場,金融從業人員臆測中國發展的機會與空間,《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一書則提供第一手觀察資訊,具體寫出中國的機會與威脅,讓讀者能按圖索驥,正確切入。

  台灣金融界老兵轉戰大陸多年的作者陳志彥,在第一線看到中國市場的廣大。深圳「招商銀行」預計將來可有一萬名電話客服人員,在任何國家都很難想像有如此規模,這也是台灣的龐大機會之一;另外,台灣業者應首重中國金融中心最重要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區,也不宜忽略兩岸政府構想在福建海西特區興起的金融特區。

  作者像導遊一樣在書中帶領大家參觀前述幾區的金融產業,並非常樂觀的認為,台灣的業者和上班族目前都還有很大的機會可前往大陸發展。尤其在大陸很多做法仍趕不上台灣的當前,台灣業者只要有好的服務與經營Know-How,仍有很大的機會可打進中國市場。

  若兩岸開放交流、大陸金融業來台,台灣業者會不會競爭不過大陸?作者不認為如此,從金融須具專業性,與市場有在地性來看,台灣業者被大陸業者超越的可能性不高;還有人擔心大陸人才登台會讓台灣人才失業,其實,台灣業者早就面對人才供過於求的問題,大陸銀行業來台,反而可創造就業機會。

  相對地,台灣金融業者進軍大陸,也會面臨競爭不過在地業者的情形,因此作者建議,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不要拘泥於熱門城市、競爭多的地區,若能避開一級戰區,台灣銀行業者在中國仍有很大的發展機會與空間。基本上,這本書有台灣人需要的中國在地第一手資料,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文章節錄

《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第一本中國大陸金融產業地圖》

先看林,再看樹,會比較有感覺

  我們和中國大陸只有一海之隔,許多地方也有相近的文化淵源與語言,照道理說,台灣人應該是最能了解中國的,特別是台灣金融業的人員,應該也對中國金融圈不陌生才是。但是,很可惜的,由於兩岸特殊的政治因素,台灣的金融機構一直無法前往大陸,造成我們台灣,竟然是世界上最不了解中國金融市場的國家之一。

  兩岸簽了金融監督管理備忘錄(MOU)與ECFA之後,台灣的金融業前進中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想法。而中國的金融產業,也將和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

  那麼,要怎麼開始認識中國金融產業呢?

  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從區域經濟的概念出發。也就是:先看林,再看樹,會比較「有感覺」。

  我在中國多年,與當地金融機構往來了很多年。我的經驗告訴我:不同省分、地區的差異很大。某個省分適用的方式,到了另一個省分就不一定適用。所以,最好能用地區的概念,來看大陸的金融市場,如此得到的結論才會比較準確。

  在本書中,我們的介紹重點,將放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個經濟圈之上。根據我這些年來的觀察,我覺得這三個經濟圈的相對位置與屬性,跟三國時期的各國分立,有微妙而有趣的雷同。這話怎麼說呢?

中國金融的三分天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演義》的故事,就是從這闕詞開始講起的。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最後整合成三股勢力,三分天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金融業基本上也剛好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形成了北、中、南三個最重要的金融區域中心。當年的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優勢所在,因此沒有一國能夠完全取代其他兩個國家,故而造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如今的中國金融市場也是一樣,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每個經濟區都有其特點,也都很積極在尋求發展與突破,但卻又沒有哪一個區域,能徹底的打敗另外兩區,坐上絕對的領先寶座。

  就我的觀點看來,北方的京津冀經濟區,有點類似當年的魏國,占據首都(北京)的有利位置,行政資源最為豐富。位居中間的長三角經濟區,則像是當年的吳國,位處中國最為富庶的長江流域,人民所得收入最高,豐衣足食,經濟實力最強。而屬於南方的珠三角經濟區就如同蜀國,資源可能無法跟其他兩國相比,但是人才最為充沛。尤其珠三角就位於香港旁邊,因此該區所擁有的金融專業人才,是這三個經濟區當中最多的。以金融行業來說,人才的重要性,往往比硬體的設備更為關鍵。

  由於這三個經濟圈,都有各自的發展優勢及強項,所以沒有哪一個區域,可以像美國的紐約或是日本的東京一樣,成為國家的龍頭金融中心一統天下。雖然中國很努力的,將上海打造成紐約、倫敦或東京,但是以目前中國的情勢看來,三分天下可能還會維持很長的一段時間。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