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焚春

發稿時間:2018/01/12
烈焰焚春
烈焰焚春
作者|羅伯.沃斯
譯者|王怡芬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7/11/01

  本書以事後之明看待一度被眾人寄予厚望的「阿拉伯之春」如何從希望走向絕望。《紐約時報》記者羅伯‧沃斯以精湛的文學技巧,用幾位人物的真實故事搭配第一手的分析報導,捕捉了橫掃中東各地的內戰的精神與實質面貌,並解釋了為何「阿拉伯之春」本來可能是阿拉伯復興的契機,最終卻又是一場無止盡的動盪。

文章節錄

《烈焰焚春:從埃及革命到伊斯蘭國,阿拉伯之春後的中東如何墜落人間煉獄?》

第四章 被部落囚禁的國家──葉門

  賈阿辛的農民確實激發了二〇一一年的那場起義,雖然葉門之外,沒什麼人知道他們是誰、後來還記得這些人。在沙那大學的鐵門外,他們是第一批在十字路口架起抗議營區的人。無視高溫、髒亂與警方的騷擾,幾十個人住進營區裡。突尼斯革命一月成功之時,他們在那裡已經住了幾個月了。他們的營區迅速延伸到改變廣場,這是葉門版的解放廣場。他們目標與二〇一一年的幾場起義不謀而合,部分歸功於塔瓦庫.卡曼(Tawakol Karman),這位年輕運動者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推動這些目標。透過半島電視台,當葉門革命傳播到世界其他角落的時候,她變成葉門革命的代表人物:一名勇敢的年輕女子,在阿拉伯一個遙遠的角落領導一場不太可能成功的革命。葉門一直以它異國情調的外觀聞名。沙那的舊城裡,長方形的中世紀塔樓緊密相依,就像沙灘上的沙堡;長髮的部落男子在旁遊蕩,嘴裡鼓著咖特(qat)。這種含有類安非他命成分的葉片讓全國上癮,無數人的午後時光就這麼虛耗而過;女人從頭到腳包在長袍裡。二〇一一年的起義讓世人第一次有機會更仔細地看看葉門。塔瓦庫是這場運動的象徵,她批著艷色頭巾,眼距稍寬的棕色雙眼裡,有著長年不變的激動神情。她後來獲頒二〇一一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這個獎讓世人知道葉門不只是外電媒體經常套用的「奧薩瑪.賓拉登的故鄉」。

  但對我來說,薩伊德才應該是葉門革命的象徵人物。二〇一一年冬天我在沙那認識了小腿外彎的薩伊德,但這個人四十年前就開始打這場仗了,而非二〇一一年。他人生的青壯時期幾乎都花在相同的一個目標上了。不同於那些受到解放廣場啟發而蜂擁至各廣場抗議的年輕人,他從未因為幾場革命失敗而灰心。跟他過往的經歷相比,小小的失敗顯得微不足道。

  我第一次訪問薩伊德他多年來的奮鬥目標是什麼的時候,他的回答看似簡單,實則不然:dawla,國家。「我不想要一個伊斯蘭教國家,我不想要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不想要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他說。「我只想要一個現代國家,就像英國跟歐洲的那種。」某方面來說,這就是所有二〇一一年的抗議者想要的:一個落實公民權的國家,尊重法治的國家。但在葉門,抗議民眾要求的不多,而他們缺乏的很多。葉門這個國家從未克服部落的影響。一部分是因為地理因素:阿拉伯西南角處處可見貧瘠的山岳、偏遠的沙漠,許多地區因為人跡難至,葉門的外來征服者從來都沒辦法守住太久。即使到了今天,在大部分葉門人生活的農村裡,地方氏族領袖對老百姓的掌控還是遠大於首都裡的任何官員。這些人不看報紙,很少上網。談到葉門的時候,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人常常用到同一個字:mutakhalif,落後,但葉門的落後有部分是人為造成的。許多在葉門北部長大的人都還記得,有段時期,他們名義上的統治者是個恐外的國王,這個國王刻意讓國家停留在前工業化的窮困狀態中。當時幾乎沒有馬路、汽車、學校、或者現代醫藥。沒有飛機降落,沒國王同意不准發放簽證。這個國王的名字是伊瑪目.艾哈邁德(Imam Ahmed),他是斷斷續續統治北葉門的千年王朝的末代國王。這個王朝經常要與鄂圖曼人作戰,因為他們將葉門視作鄂圖曼帝國的一部份。國王住在皇宮裡,但他依賴高地的好戰部落份子來維持他的政權,他巧妙地挑撥離間,讓他們自相殘殺。

  這就是薩伊德成長的世界。一九五〇年代賈阿辛的生活幾乎跟一千年前毫無不同。男人在酋長的田裡整日耕作,女人採集柴火,用石磨磨小麥。唯一的交通方式是用乘驢車緩緩拖過泥巴小路。沒電、沒收音機、沒辦法知道外界的情況。「家家戶戶都吃不飽,家家戶戶都生病,」薩伊德告訴我。「有時候,我們整天都沒吃東西。」沒有學校,只有老人跟小孩坐在樹下,老人憑記憶教他們《古蘭經》。薩伊德九歲的時候,他的父母把他送到南邊的亞丁(Aden)跟哥哥一起生活,當時亞丁是英屬南葉門的首都。現代生活對他來如此陌生,他第一天到亞丁的時候,他的額頭甚至撞上一間商店的玻璃門,碰一聲,像小鳥撞到玻璃窗一樣。在那之前,他沒見過玻璃。

  城市給他多重的震撼。到了城市,他才知道他們村子有多窮,才知道國家對於他與他的家人的意義是什麼。至少以葉門人的標準看來,當時的亞丁是繁榮有序的模範都市。英國從一八三九年開始殖民亞丁,這個地方自古就是與東方貿易的中轉中心,繁榮的港口聚集了會說多國語言的印度人、中國人、非洲人與阿拉伯人。除了繁榮的港口與現代的司法系統,英國人建立起良好的道路、學校、工廠與醫院。在一個裝有鐵門的公園裡,還有大笨鐘的微型複製品和維多利亞女王的雕像。一九五四年伊莉莎白女王造訪亞丁主持煉油廠和醫院的破土典禮,這兩者都以她命名。亞丁是葉門人找到好工作、給孩子免費一流教育的地方。但他們痛恨在外國統治下過活。薩伊德上的學校裡,大多數的老師都是納賽爾狂熱的支持者,他們夢想有天能建立自己的國家——一個能夠與西方交流、脫離殖民托管狀態的阿拉伯共和國。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