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輪一九四九

發稿時間:2009/10/24
太平輪一九四九
太平輪一九四九
作者|張典婉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9/10/09

  最近「1949年」成為熱門話題,政府遷台60年,不同的書寫題材各自表述,對本土派而言,1949是個災難的開始,對非本土派來說,則是悲劇的發生。

  從1946年到1949年間,大批新移民踏上台灣的土地,每週定期往返上海與基隆之間的太平輪,成為人們從上海到台灣的逃難船。我們熟知喪生1500多人的鐵達尼號事件,卻難得聽到與我們更有關聯的太平輪事件。1949年1月27日午夜12點,太平輪因為與運煤船建元輪迎面撞上,沉沒在浙東舟山海域,近千名乘客喪生,生還者只有36名。

  本書是傑出的報導文學,前半段為太平輪事件的描述,後半段作者採訪了船難生還者、受難家屬、遺腹子女、船公司員工後代等,特別的是,幾乎是現今為大家熟知的名人。太平輪的業主是蔡康永之父,受難者家屬有球評家張昭雄、鑑識專家李昌鈺、名音樂家吳漪曼;而林海音、雷驤等因錯過船班與死亡擦肩而過……。我們看見作家、戲子、商業鉅子、各行各業的精英同在一艘船,往夢想之地前進,又傳說這艘太平輪其實載滿黃金,增添了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從這些訪談中,我們讀到了命運、際遇的難料,也拼湊出當年台灣、上海的百態。這是大時代的故事,也是台灣無法抹煞的記憶。

文章節錄

【葉倫明】生還者,長跑的紀念

  葉倫明是目前能採訪到的唯一生還者,令人動容的是,葉倫明一直用他自己的方式——長跑,來紀念當年死難的朋友;他也是香港最年長的馬拉松長跑選手,在香港頗具知名度,拍過許多公益廣告。

◆活著是歷史見證

  二○○五年五月,站在人來人往的銅鑼灣地鐵站,車聲、喇叭聲喧嚷著在街頭嘶吼。精瘦的葉倫明出現了,一時間很難想像,六十年前,他躲過人生的生離死別,活著成為歷史的見證。

  這位在香港被暱稱為「葉老」或「葉伯」的葉倫明,在一九八○年代到了香港定居,天天慢跑,還參加腳踏車、游泳、慢跑三項鐵人賽的比賽,「我要為他們而跑!」

  在葉倫明口中的他們,就是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晚上,在太平輪與他一起用過晚餐的朋友。他還記得那個晚上,大家都很興奮,因為那天是小年夜,大家期待下了岸,可以見到家人團聚。葉倫明與幾個熟識的朋友坐在一桌,他還記得自己坐在飯桌邊上,為大伙盛飯;沒多久突然聽到一聲巨響,衝出去,甲板己經傾斜,海水己經進到船艙,大家紛紛逃命。

  他記得被沖進漩渦裡,幾乎沒有辦法呼吸。可是他想:不能死呀!一咬牙,努力往上游,衝出了漩渦,頭伸出了水面。海上一片慘叫聲、救命聲、哭聲,飄落在海面各個角落。夜深,空氣冷洌,冰涼海水陣陣打在腳心,他摸黑看見一個木桶,緊緊捉住;依稀記得這樣的木桶有三個,大、中、小也分別有人看見,快快地摸上了木桶。他開始努力尋找是否還有生存者,有人伸出手來,就盡量拉住他們的手,讓大家可以齊心趴著木桶,等待救援。

  深沉大海一片漆黑,剎間沒有了聲音。他趴在木桶上,遇到有人,就努力伸手試試是否還有呼吸;摸到有些人的腳,也會攀住,試著一起上木桶,十幾個人在海裡載浮載沉,一起游移。他回憶當時太平輪應該還有十幾條救生艇,但是撞船時太突然,根本來不及放救生艇,甲板就迅速沉下。「有人心腸很壞,自己放了小艇,也不願搭救別人,就往前衝了!」六十年過去,葉倫明依然憤怒。

  漫長海上漂流,冷濕、無盡地等待,大家只聽到彼此的呼吸聲,也不敢交談。在生還者李述文自述,也提及雷同的經驗:「從此茫茫大海,一片汪洋,除聽得斷續之『呼救』聲及怒濤聲外,別無所獲。福無雙全,禍不單行,落水恐懼,已足使人精神受極大威脅,而天氣冷凍之嚴酷,直可使活人凍僵,身穿衣褲,全部濕透,加以酷凍,身如貼冰,渾身發抖,牙齒互撞不已。」……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