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界限

發稿時間:2018/07/06
關係界限
關係界限
作者|吳姵瑩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8/05/30

  「不敢拒絕他人過份要求?」或許你我都曾為家庭、伴侶、人際之間的糾結煩惱不已。過往的文化教養,很容易導致我們忽略自身感受,最終走向了關係毀滅的結局。當你可以了解自己的有限性,才能清楚自我的界限、照顧好自己,進而學會愛人與被愛。

文章節錄

《關係界限:解決人際、愛情、父母的情感糾結症》

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被家人情緒勒索?

  在任何關係中,都可能存在情緒勒索的情形,但在家庭關係裡,這是更普遍也更嚴重的。因為我們難以逃開或切斷和家人的關係。面對伴侶,可以分手;面對朋友,可以絕交。雖然我們不想如此,但尚有這樣的選擇。不過,面對父母長輩時,「血濃於水」令我們無法割捨和逃避。

  我們之所以會界限不清,根源就在於,我們從小就被父母情緒勒索。記得在第一章第五節曾經提到的嗎?父母的毒性教條會影響我們的界限感,使得我們不能很好地區分自體和客體,因此無法獨立。這其實就是情緒勒索。

  因此你會發現,情緒勒索是關係狀態的展現,當中有相互依存的課題,而既然是關係,就是兩個人的事。但又究竟是什麼,讓關係中有勒索者跟被勒索者,你為什麼會成為被勒索的人,一定是在這段關係中提供了某些東西,讓你感覺你願意被勒索。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Cindy 跟姐姐的關係並不親近。因為姐姐很受寵,但她卻是差點被送養的孩子,兩姐妹在家中的心理地位落差很大。三十多歲後彼此都結婚了,Cindy 才有機會跟姐姐暢談。她問姐姐:「我從小就一直覺得家裡很窮,因為媽媽一天到晚在哭窮,那你的感覺呢?」

  結果,姐姐回她,媽就在演戲,你看不懂嗎?由於妹妹從小就被媽媽窮困的情緒困住,為了媽媽,省吃儉用,住非常破爛的宿舍,為的是幫媽媽省錢。可是姐姐沒有被困住,住好的,而家裡不夠錢,她就去打工。

  但為什麼妹妺被勒索,姐姐卻不會被勒索?這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她們的經歷不同。妹妹基於差點被拋棄的經驗,無法感受到自我價值,所以仰賴媽媽的一言一行。但姐姐自小受寵讓她擁有自我價值,便不容易被家人的行為牽制,這就是情緒勒索的共構狀態。

  如果你在家裡也有這般情況,為什麼你好像會一直顧慮媽媽,可哥哥好像完全無感,你可以重新思索你們在家中被對待的經驗,所形塑出的自我狀態;當你像Cindy 的姐姐一樣,對自己有較多的肯定,對於別人的話語就不會輕易動搖。

  Cindy 差點被送養這件事,其實是一道被遺棄的傷口,令有過這種經驗的她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感,因此對母親的話特別容易動搖、有罪惡感。只要媽媽說了什麼,就會往心裡去。可是輪到姐姐,受寵的經驗讓她對自己的想法和聲音有著自我肯定,能為自己做決定,也不輕易被他人的話影響。

  情緒勒索是關係的共構,越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感不清晰的人,越容易受人影響。

  但究竟為什麼在這麼痛苦糾結的關係裡,他們還願意一直被影響,這當中的關係利益或酬賞又是什麼呢?

  以下是幾種共構與酬賞機制:

  1.孩童時期「照顧者」就是你的全世界。而當孩子被全世界需要時,會感受到連結與歸屬。因此,越是被否定的孩子,越需要黏人,從別人身上獲得肯定或認同,孩子需要「被需要」沒錯,但當他被需要的感覺是透過「情緒勒索」般強烈的情緒餵養時,就非常危險了。

  這時,情緒勒索的存在,反而是一種深刻愛與歸屬的感覺。若失去這層連結否定的孩子將會感到失根。

  2.拼接式自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式,是片段片段拼接起來,從他人眼裡建構自我。如果你經常會說:「我媽媽說我怎樣怎樣」那代表你內在母親的組成很高,容易缺乏「自我價值」跟「自我意識」,會順應母親的思路走,享受被人決定人生的輕鬆感,無需真正長出自我意識,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反正好壞都是母親決定。

  若要擺脫情緒勒索,就要看懂共構與酬賞機制。最重要的,是當我們能夠更認識自己,肯定自己要做什麼,並為自己負起責任,就能給出足夠的支持與安全感,無須依附於他人的認可,而不斷被控制。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