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

發稿時間:2018/12/21
于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
于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
作者|于丹
出版社|高寶書版
出版日期|2018/11/14

  于丹教授豐富的中國文化底蘊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古詩詞中豐富的意象,這些特定的意義在很多時候可以為我們複雜細膩的心情代言。戀愛的時候會說「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失戀了會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透過詩歌我們的感情有了寄託。只要願意把自己交付給詩歌,一定能在某一首之中尋訪到我們的心靈深處。

文章節錄

《于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

江月何年初照人

  說起中國詩歌中的意象,如果讓我們只選取一個最典型的,我們一定會想起頭頂上的那一輪明月。

  李太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他在唐朝停下的這只酒杯,被蘇東坡在宋朝遙遙接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停一接之間,何止兩次追問。

  我們的古人,對頭頂的那輪明月,有著無窮追問,寄託無限情懷。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追問,相比人生的短暫,江與月都是長久的、不變的,人與世界最初的相遇,發生在什麼情景之下?究竟是誰,哪一位遠古的先人,發現了江月的美?究竟是什麼時候,在生命最初的美麗狀態下,江月發現了人?流光在生命中悄悄逝去,我們的心在明月照耀下,不停地探尋─有迷茫,有歡喜,有憂傷,一切都被明月照亮,從人與月的最初相遇,一直到張若虛的發問,直到明月照耀我們的今天。

  張若虛的問題有答案嗎?其實,發問本身就是它的意義。

  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裡說:「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嘆是饒舌,幾乎是瀆褻。」作為一位現代詩人,聞一多先生用詩一樣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千年之前的張若虛的深刻理解:「更敻(xiòng,ㄒㄩㄥˋ:遠、遼闊。)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有限』與『無限』,『有情』與『無情』─詩人與『永恆』猝然相遇,一見如故,於是談開了。」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讓人如此讚嘆,是因為它道出了我們少年時心中都有的疑惑。但是這一生到老,我們都沒有答案,我們也不需要答案。還是在這篇文章裡,聞一多先生說:「對每一問題,他得到的彷彿是一個更神祕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於是他又把自己的祕密傾吐給那緘默的對方……」

  有時候,只有在明月之下,我們才會有這種奇妙的感受:一方面,我們感到了生命的迷茫;另一方面,我們在迷茫中感到了心靈的陶醉。人生有著無數無解的困惑,但是在月光之下,現實與審美的邊界、人生與夢幻的邊界,還有其他區隔著我們和世界交流的邊界,都變得模糊了。我們就在這流光之中,看世界,看歷史,更洞悉內心。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這是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停杯一問的答案嗎?

  在這一輪中國的明月前,無論是張若虛,還是李白,還是聞一多,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中國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