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少年

發稿時間:2018/12/21
永恆少年
永恆少年
作者|瑪麗 路薏絲.馮.法蘭茲
譯者|徐碧貞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8/11/20

  本書由著名榮格承繼者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博士,探討男性受困於永恆少年原型時的心理樣貌。作者透過法國作品《小王子》及其作家安東尼‧聖修伯里,以及另一部神祕德國作品《無空間王國》,深入描繪此一原型帶來的困境並給予建議,真切而深刻。

文章節錄

《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

成長與幻滅

  我們從童年就帶在身上的最大難題,就是我們揹在背上的一大袋假象,一路揹進成年期,成長微妙之處就在於放棄特定的假象,但是卻不變得憤世嫉俗。有些人在生命的早期就經驗幻滅,當你去分析社會上極高或極低階層的孤兒,就會看見這一點。現今這些人被稱為是被忽視的孩童,這意謂著他們要不就是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窮孩子,同時還經歷糟糕的家庭生活及命運,又或者是雖然不缺錢,卻有著相同苦難的有錢人家孩子──可能是父母離異或是家中的氣氛很糟糕等等──也就是說,其中關於情感的氛圍被忽略了,但這一點對兒童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這樣的人常會比其他的孩童成長得快,因為他們在很早期就變得非常的現實,同時是幻滅、自我滿足,以及獨立的──生活中的苦難將他們強行推入此狀態──但是,你通常在這些人苦楚及虛假的成熟表達中,會發現有些不對勁。他們太早就被推出童年世界,同時也墜落現實中。

  如果你去分析這樣的人,你會發現他們並未將幼稚假象的問題處理完畢,而只是將之切斷,他們深信對愛的欲望及理想只會像是揹在背上的一袋石頭一樣阻礙他們,因此這些都必須被除掉。但是那僅是自我的決定,一點也幫不上忙,當深入分析後會顯示出他們是完全陷於童年的假象中。他們對於關愛母親的渴求或是對於幸福快樂的渴望仍然在那兒,卻是處在被壓抑的狀態下,因此他們相較於其他人來說是更加長不大的,問題只是被推入角落裡罷了。因為生命在那兒卡住了,個體也就有著討厭的任務要去喚醒那些假象。

  於是,此人必須被推回到假象中,為的是從中擺脫出來。這是我們會在那些說自己不能愛也不能信任任何人的人身上遇見的問題。每當任何人卡在那樣的情境中,生命就不再具有意義。透過移情,他們開始燃起希望,也許他們也可能再次經歷愛或信任,但是你可以確定的是,首先浮現的愛意會是全然孩子氣的,而被分析者通常心知肚明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那會意謂著經歷再次的失望,同時也是沒有用的。這是相當真實的感受,因為這樣的人會帶出許多孩子氣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在面對分析師或是面對生命本身時是處處碰壁的。這樣的人在情感上是這般的不成熟,舉例來說,當分析師因為流感而躺在床上時,他們卻會經驗成對個人的汙辱及像是被辜負了一般的糟糕感受及失望感。已然成年的他們會說自己知道這完全都不合理,同時也是孩子氣的,但那是他們心裡的真實感受。他們會問個好問題:「如果我們的內在有著這樣的孩童,這樣無可救藥的幼稚感,到底該怎麼做呢?」去對他們說教就如同是對無理取鬧的小孩子說教一樣,是沒有什麼好處的,他們就是聽不進去。

  那我們該如何處理這個巨大的問題?假若我們把這些宛若阻礙生命的事物收納在櫃子裡,視為是幻想或是問題的根源,那麼個體就不再具有自發性,而是會以幻滅且錯誤的方式長大成人;但是如果個體就只是縱情隨性而活,這也是不可能的,現實總會給出迎頭痛擊,這就是問題所在。那些將情感、對他人的需求,以及信任能力收納起來的人們,總是會感覺不真實、不具自發性或是感覺不像是自己。他們會覺得自己只是半活著,而他們通常也不將自己視作是真實的。將神聖的孩童收納起來,意謂著不全然認真的看待自己,只是演一場戲罷了!個體能夠一輩子都表現出適應行為,但是假若他對自己是誠實的,他會知道自己實際上是在演戲,否則若表現出那樣幼稚化的行為,沒有任何人能夠忍受他。對此究竟該怎麼做呢?

  當出現進退兩難的狀況時,這就是神聖孩童的問題,個體就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理論上來說這情況是相當清楚明白的:個體應該要能夠切斷幼稚,同時留下真實的人格。如果分析進展方向是正確的,個體應該要多多少少能夠解開這兩者,但這過程會是緩慢發生的。個體能成功的解開僵局,同時能破壞那真正幼稚的部分,拯救創意性及未來生活。但是事實上,這是極為細緻且極為困難達成的一件事。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