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皇帝的禮物

發稿時間:2019/04/05
獻給皇帝的禮物
獻給皇帝的禮物
作者|溫洽溢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3/05

  作者溫洽溢在為翻譯工作查找滿清奏摺時,意外發現十八世紀末英國使節團以祝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將英國國寶品牌Wedgwood的以浮雕玉石技術燒製而成的一款「波特蘭瓶」(Portland Vase)獻給乾隆帝。這件文化趣事,讓作者展開長年追索,探尋約書亞.瑋緻活(Josiah Wedgwood)何以在十八世紀創業成功,奠定他的瓷器王國江山。最後呈現出來的是一幅全球史視野圖景,我們從中得以窺見以中國為中心的瓷器貿易概況和美學影響、東西交流的傳播網絡與留下的視覺物像、歐洲人對中國風的愛慕疑懼、英國科學革命及工業革命時代下的種種社會經濟變遷。瀏覽完這幅圖景你或許會恍然大悟,原來Wedgwood與乾隆的「相遇」故事,其實就是十八世紀世界變化的縮影。

文章節錄

《獻給皇帝的禮物:Wedgwood瓷器王國與漫長的十八世紀》

禮物經濟

  遙望遠眺中國高拔有序的帝國形象,籠罩在濃烈「中國風」的強大「軟實力」,馬戛爾尼的策略是精挑細選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建構英中兩國的「禮物經濟」關係,以便抬高英國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平等地位。

  根據法國人類學家莫斯(Marcel Mauss)對部落社會的經典研究,不管是個人或者群體,經常處在送禮、收禮與回禮的模式,而這一禮物的交換,其實是一種具備道德與經濟意涵的複雜過程,社會在禮物交換的過程中形成責任共享的關係網絡。禮物是用來建構宗教、倫理、法律、經濟與美學關係與制度的一種「完整的社會事實」,並賦予它們象徵意義。

  這種禮物交換、互惠原則和義務的語言,在馬戛爾尼對自己出使中國的認知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誠如莫斯的研究,禮物的贈予表面上雖是自願的、不求回報,但卻又有約束力、利害關係,受與授者必須互惠,禮尚往來。西方人類學文獻所發現的一般送禮規則,往往認為送禮者的地位要比受禮者優越,但是在中國傳統的社會往來,有別於西方經典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某些禮物是由社會低的人送給社會地位高的人。一心一意想要透過禮物達到互惠對等原則的馬戛爾尼,或許忽略了中國禮物交換的這種文化差異性。從馬戛爾尼使節團的禮物清單,以及禮物清單中對禮物細節的詳細說明,可以看出,英國人希望能在中國人心目中留下科技霸權的印象。而英國使節團精挑細選送給中國皇帝先進的科技禮物,期待能從中國得到的同等回報,是合宜的貿易條約和在北京常駐使節。

  所以,禮物在這場外交交鋒扮演關鍵的角色。馬戛爾尼使節團確實也一再刻意凸顯使節團禮物的鬼斧神工與匠心獨運,藉以向大清表明英國乃是泱泱的海上強權,不是前來向大清俯首稱臣的蕞爾島國和蠻夷之邦。正因為禮物擔負如此重責大任,一路上英國使節團三番兩次向大清國表示使節團準備的禮物貴重精巧,為了避免路途顛簸損毀禮物,英國人爭取清廷通融,捨棄規定的從廣州上岸循陸路北上,而改走海路從天津上岸抵達北京。同時,又叨擾乾隆移駕圓明園,分兩次觀賞禮物的展示。

  使節團十分關心中國人對禮物的反應,令使節團欣慰的是,抵達圓明園之後,「禮物一出箱,放在室內,立即就有各類來客,從皇親到百姓,每天都要來這裡看禮物。」英國使節團成員對約書亞.瑋緻活的瓷器有極高的好評,「無論中國或日本,都不能自誇其瓷器形式之精美。它們比不過天才的瑋緻活先生為現代使用而引進的希臘、羅馬無與倫比的花瓶形式。他們在瓷器上描畫的,或不如說塗抹的,不過是相當粗陋的、草率的、奇形怪狀的圖案,總之是窮人家婦女和兒童塗鴉之作。」

  中國人又是如何看待約書亞.瑋緻活燒製的瓷器?根據斯當東的記述,「禮物送到圓明園後……許多人前往參觀,其中有皇帝的三位孫子,他們看了之後非常讚賞。但有些中國官員卻故意做出不足為奇的表情。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於瓷器上。中國人對於瓷器每個人都內行。送來的瓷器是韋治武德(瑋緻活)先生最新最精采的產品,得到大家普遍稱讚。」這三位皇孫甚至還要求馬戛爾尼評判中國瓷器與英國瓷器孰優孰劣,馬戛爾尼不置可否婉轉避開這一問題,僅僅客套強調英國瓷器是出自名家之作,如果不是名品,也不敢拿來獻給中國皇帝。

  然而,對英國使節團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乾隆皇帝對禮物的評價;坐擁世界巧奪天工精品的乾隆帝,他的龍心是否能被英國人殫精竭慮籌辦的禮物所打動,從而給予大英帝國對等且體面的商業與外交地位?

  讓英國使節團感到慶幸的是,乾隆皇帝對英國人籌辦的禮物非常重視,自熱河起駕後就徑直前往圓明園,而不是返回紫禁城去。進了圓明園,乾隆迫不及待馬上前往陳列禮物的正大光明殿,參觀英國使節團為他準備的賀禮。使節團認為,皇帝其實非常重視使節團籌辦的禮物,絕非如與使節團交涉的滿清官員的推託之詞,皇帝不願接受兩邊跑的麻煩。乾隆尤其對英國戰艦模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還針對英國戰艦模型提出不少問題。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