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發稿時間:2019/04/19
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作者|陣內秀信
譯者|李雨青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9/04/10

  「海洋」是陸地的屏障,卻也是催生交流的通道。本書以照亮中世紀歷史的四座海洋城市──威尼斯、阿瑪菲、比薩、熱那亞──為主角,深入當地人生活的場域,看見商業貿易興盛、貨物流通的地中海。論述勢力龐大的四大海洋城市如何向東方世界發展,思考海洋城市的生活空間是如何建立,並實際描繪至今依然存在的海洋城市精神。

文章節錄

《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中世紀城市如何展開空間美學和歷史》

〈探索生活空間的歷史〉

◎海洋帶來的連結與障蔽

  海洋具有雙面性格。作為媒介,海洋孕育出此岸與彼岸的緊密交流。與此同時,海洋也為彼此的往來、帶來重重的阻斷與隔閡。

  自古以來,特別是在地中海世界,海上交通盛行,眾多船隻來往交會,帶來了各種人事物的資訊,也在各地打造出高度的城市文明。地中海周邊地區屬於民族多元、語言豐富、宗教繁雜,在交流的同時當然也會產生利害衝突,戰事頻仍。尤其是中世紀時,伊斯蘭教的擴張,和眾所周知的十字軍,讓這裡成為激戰的舞台。海洋始終如此,這裡既是文化交流的場合,也是血流成河的戰場,帶著鮮明的兩面性。

  自從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以及米諾斯文明衰退後,古代地中海被希臘、腓尼基與羅馬等勢力瓜分,建立起高度文明。過去羅馬掌握了地中海霸權,歌頌著「羅馬和平」(Pax Romana),並於各地建設計劃城市。其中也有不少城市延續了腓尼基、希臘、希臘化時代城市的形式,延續著城市繁華,並留下令人嘆為觀止的遺跡。

  其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中世紀初期,遭到日耳曼人入侵、原本居住在羅馬式城鎮的居民紛紛逃至其他安全的地方。日耳曼人不懂得用船,這也讓海岬、離島以及背倚險峻山地的海岸地帶,成為理想的避難所。從亞得里亞海東岸,原為威尼斯屬地的地區北上,古名拉古薩(Ragusa)的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扎達爾(Zadar)等地,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迎來人群,建立起城市。跨過義大利的國境,位於威尼斯東北方的格拉多(Grado),也是一座由逃至此地的人們所建成的海上城鎮。由這個歷史脈絡來看就可以了解到,建造於潟湖、淺海上的水都威尼斯其實並非特例。

  接著來談談阿瑪菲。拿坡里周邊肥沃的坎帕尼亞(Campania)平原上,散布著許多羅馬時代的城市。當日耳曼人入侵時,當地的居民選擇了背後是斷崖、腹地狹小,向海上延伸的溪谷之地──阿瑪菲,作為最佳的隱身之地。乍看之下,阿瑪菲與威尼斯從所在位置、城市型態上都是相反的兩極,然而在激烈變動的中世紀初期,從為了躲避不會用船的日耳曼人之侵襲,而選擇避難地的觀點來看,其實兩者並無不同。

  不論是哪一座城市,那裡的居民都擅於造船,且擁有高超的航海技術,加上面海延伸的城市位置,奠定了朝向海洋發展的絕佳地理條件。就這樣,海洋城市的歷史開始萌芽。

◎來自東方的影響

  特別是阿瑪菲這個地方,很早就與拜占庭、阿拉伯世界交流,更是世上率先將羅盤運用於航海上的城市,進而君臨地中海,成為海洋城市中的霸主。之後第勒尼安海的比薩與熱那亞、亞得里亞海的威尼斯相繼崛起,展開了地中海勢力的爭奪戰。

  羅馬帝國崩解後,陷入商業經濟停滯、城市衰退的西歐,藉由這些義大利海洋城市的活躍,再次有了生氣。中世紀的義大利海洋城市,在康士坦丁堡(今日的伊斯坦堡)、亞歷山大港等地都設有商業、貿易據點,它們藉由與拜占庭、阿拉伯世界進行商業貿易,取得了莫大的財富,其中有些城市還將勢力範圍擴展到敘利亞、黑海方向。以威尼斯為中心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一二○二~一二○四年),便趁拜占庭帝國內亂之際,成功地攻下了康士坦丁堡,之後威尼斯便從拜占庭帝國那裡取得了希臘各地、甚至到賽普勒斯的廣大領土,展開殖民統治。在利益和霸權的爭奪中,義大利的海洋城市有時也會彼此對立、交戰,毫無情面可言。

  義大利海洋城市靠著中介貿易獲得龐大財富,不過,只要比較十二世紀地中海東部與西部,便會發現兩地在文化程度的差異格外引人注目。和西方相比,東邊的拜占庭、阿拉伯世界明顯更上一層樓。憧憬先進文化的義大利各城市,在建築、美術等領域以及城市建設方面,都深受拜占庭、阿拉伯世界的影響。眾所周知,十一世紀時威尼斯在聖馬可廣場興建城市的中心教堂──聖馬可大教堂時,並非以西歐建築為範例,而是仿效康士坦丁堡的聖十二使徒教堂而建。

  巴勒摩、薩雷諾、威尼斯等地成為引入東方文化的重要窗口,這些城市大量美麗的建築和藝術品,無不展現出拜占庭、阿拉伯的高度美感,令人驚訝不已。也因此走在散發著異文化氛圍的海洋城市裡,欣賞街上的一景一物,總能令人感到樂趣無窮。在街道上,你會驚喜地發現帶有東方色彩的拱門、浮雕,在阿瑪菲甚至還留有阿拉伯式浴場遺跡。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