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發稿時間:2010/09/18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譯者|何佩樺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0/09/05

  現代女性中年失婚、透過旅行療傷的旅行文學作品頗多,但大多沒有明顯的故事串連,美國女記者作家伊莉莎白‧吉兒伯特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決定離婚追尋自己,安排一趟一個人的旅行,這本108篇串起的散文,具有故事性,結構完整,文筆輕鬆幽默,讀來像小說,使這本旅行文學兼女性主義作品相當好看。

  書中女主角小莉經歷一椿失敗的婚姻,發現婚姻、丈夫和小孩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熱愛自由,想要重新尋回覺醒與本性,於是前往義大利、印度與印尼峇里島旅行。原來受到家庭保護的女性,在一個人的旅行中,學習獨立,自我逐漸展現出來,更能認知內在的靈魂。

  小莉選擇單獨旅行的三個國家中,義大利有美食、美酒和熱情的享樂,感官的洗禮讓人在放鬆中得到滿足與快樂,與資本主義要努力工作的價值觀大不相同;印度的瑜珈、打坐、禪坐的哲學,幫助人們靜下來,感受自己的身體,尋回自己的靈魂;峇里島國度的美麗,澈澈底底的洗滌旅客的身心。

  這趟輕鬆的旅行,幫助小莉走出離婚的痛苦陰影,在異國文化震盪洗禮中,打開自己身心靈另一扇窗,進而煥然一新,告別過去,從平凡家庭主婦變成獨立自主新女性,深具女性自我成長的意義。

文章節錄

  既已跪在地上祈禱,讓我保持這個姿勢,回溯到三年前,這整則故事開始的時刻──那時的我也一樣跪在地上祈禱。

  然而在三年前的場景中,一切大不相同。當時的我不在羅馬,而是在紐約郊區那棟跟我先生才買下不久的大房子的樓上浴室裡。寒冷的十一月,凌晨三點。我先生睡在我們的床上。我躲在浴室內,大約持續了四十七個晚上,就像之前的那些夜晚,我在啜泣。痛苦的嗚咽,使得一汪眼淚、鼻涕在我眼前的浴室地板上蔓延開來,形成一小灘羞愧、恐懼、困惑與哀傷的湖水。

  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

  我拼命讓自己漠視此事,然而實情卻不斷向我逼來。

  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我不想住在這棟大房子裡。我不想生孩子。

  但是照說我應當想生孩子的。我三十一歲。我先生和我──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已八年,結婚已六年──一生的共同期望是,在過了「老態龍鍾」的三十歲後,我願意定下心來養兒育女。我們雙方都預料,到時候我開始厭倦旅行,樂於住在一個忙碌的大家庭裡,家裡塞滿孩子和自製拼被,後院有花園,爐子上燉著一鍋溫馨的食物。(這一幅對我母親的準確寫照,是一個生動的指標;其指出要在我自己和撫養我的女強人之間作出區分,對我而言是多麼困難。)然而我震驚地發現,自己一點都不想要這些東西。反而,在我的二十幾歲年代要走入尾聲,將面臨死刑般的「三十」大限時,我發現自己不想懷孕。我一直等著想生孩子,卻沒有發生。相信我,我知道想要一樣東西的感覺;我深知渴望是什麼感受。但我感受不到。再說,我不斷想起我姊姊在哺育第一胎時告訴過我的話:「生小孩就像在妳臉上刺青。做之前一定得確定妳想這麼做。」

  但現在我怎能挽回?一切都已定案。照說這就是那一年。事實上,我們嘗試懷孕已有好幾個月。然而什麼事也沒發生(除了──像是對懷孕的反諷──我經歷到心理因素影響的害喜,每天都神經質地把早餐吐出來)。每個月大姨媽來的時候,我都在浴室暗自低語:謝天謝地,謝天謝地,讓我多活一個月……

  我試圖說服自己這很正常。我推斷,每個女人在嘗試懷孕的時候,都一定有過這樣的感受。(我用的詞是「情緒矛盾」,避免使用更精確的描述:「充滿恐懼」。)我試著安慰自己說,我的心情沒啥異常,儘管全部證據都與此相反──比方上週巧遇的一個朋友,在花了兩年時間、散盡大把鈔票接受人工受孕後,剛發現自己第一次懷孕。她欣喜若狂地告訴我,她始終夢想成為人母。她承認自己多年來暗自買嬰兒衣服,藏在床底下,免得被丈夫發現。她臉上的喜悅,我看得出來。那正是去年春天在我臉上綻放的那種喜悅;那一天,我得知我服務的雜誌社即將派我去紐西蘭,寫一篇有關尋找巨型魷魚的文章。我心想:「等到我對生孩子的感覺,像要去紐西蘭找巨型魷魚一樣欣喜若狂的時候,才生小孩。」

  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

  白天的時候,我拒絕想及這個念頭,但到了夜幕降臨,這念頭卻又啃噬著我。好一場災難。我怎麼如此渾蛋,深入婚姻,卻又決定放棄?我們才在一年前買下這棟房子。我難道不想要這棟美麗的房子?我難道不愛它?那我現在為何每晚在門廳間出沒時,嚎叫有如瘋婦?我難道不對我們所積聚的一切──哈德遜谷(Hudson Valley)的名居、曼哈頓的公寓、八條電話線、朋友、野餐、派對、週末漫步於我們選擇的大型超市的過道間、刷卡購買更多家用品──感到自豪?我主動參與創造這種生活的每時每刻當中──那為什麼我覺得這一切根本就不像我?為什麼我覺得不勝重擔,再也無法忍受負擔家計、理家、親友往來、蹓狗、做賢妻良母、甚至在偷閒時刻寫作……?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