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慕的城

發稿時間:2019/08/30
思慕的城
思慕的城
作者|陳家毅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9/08/22

  「世界再雄偉的建築物,也不過滄海一粟。」新加坡知名建築師陳家毅,漫步世界各大城鎮,其敏銳的雙眼,觀察記錄下不同城市的細膩變遷。再平凡不過的小城鎮,也有屬於它自身不簡單的歷史,而那些歷史痕跡下留存的,是當地人一點一滴的生活百態。閱讀這本書,像有個歷史知識家旅伴,陪你訪歷香港、澳門、曼谷、日本、台灣、倫敦、伊斯坦堡等地,從容的述說城市的記憶,更帶領你回望在你心中,你所思慕的那個,城。

文章節錄

《思慕的城》

新海誠 動畫訴説城市物語

  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開館十年祭,在二○一七年秋季先重頭展出「挑戰──安藤忠雄建築作品展」,從九月底至十二月中,人群絡繹不絕,展期到最後幾天,人龍更是繞轉了幾圈,即便有票在握仍得排上半小時才能進場。冬季雙十一日,十年誌慶節目再接再勵,隆重推出「新海誠展」,當下因《你的名字》電影而紅遍全球的人氣動畫家,展出近千張新舊畫作。雙藝展讓「國立新美術館」再次紅得炙熱,樓上樓下場內場外都人山人海(井然有序,不吵鬧擁擠),成為東京時尚趕潮之地。

  「國立新美術館」規模不小,本身卻沒有任何永久收藏,全年皆憑美術館團隊策劃不同藝展來做號召,勇氣實在可嘉。「國立新美術館」的建築師為黑川紀章,是日本著名「代謝派」的前驅成員之一,年輕時風頭甚健,曾設計吉隆坡機場,於二○○七年十月往生。「國立新美術館」開館十年慶(二○一七年),除了亮出建築師「安藤忠雄展」和動畫家「新海誠展」,無疑也在紀念這位美術館設計師。

  以新海搭配安藤的確令人眼前一亮,兩位年齡雖相距多年,卻都是日本設計界翹楚,為日本現代美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原姓為新津的新海誠,乃建設公司「新津組」第四代,成名之後其身份露出檯面。大學時候就選擇要走不一樣的道路,沒有續祖業蓋樓房,卻在他創作的動漫裡,布下一座座城市,與城市裡的人物,傾訴著一段段城市物語。

  日本的動畫發展歷史悠久,手繪漫畫緊接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在二戰之前就已開始普遍通行。二戰之後因漫畫雜誌與電視片的普及大眾,加上美式動畫(如迪士尼等)的影響,日本長短動畫片的發展更是快速。先是由手塚治虫領首,《原子小金剛》(一九五二年)、《火之鳥》(一九五四年)之後,經宮崎駿的《龍貓》(一九八八年)、《風之谷》(一九九四年)、《神隱少女》(二○○一年)等,日動畫奠定下在國際間不移的地位。其間又出現了大友克洋的《阿基拉》(《Akira》,一九八八年),以及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一九九五年),把動漫帶進科幻未來世界,為日本動畫電影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眾多前輩傲人成就下,新海誠仍能突破重圍,在動畫界尋獲屬於自己的領域,實屬難能可貴。「國立新美術館」完整地展示了這位動畫紅人兼「新秀」十數年來的作品,包括他所策劃、編導的六部長片:《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秒速五公分》、《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和《你的名字》。其中《秒速五公分》和《言葉之庭》尤其出色,讓人終於明白,為什麼新海誠有「動畫村上春樹」之稱。

  以三部短片(《櫻花抄》、《太空人》、《秒速五公分》,二○○七年)構成的《秒速五公分》最能概括新海誠式的情感: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同學,經歷了離別與時間的考驗,始終卻還是不能相聚一起。簡單的故事,新海誠穿插了淒美難忘的情景:街上齊整排列的櫻花樹如畫,一陣風來墜落的花瓣在空中旋轉飄盪。路旁停著的車子玻璃窗前落櫻倒影越降越密,一下真假難分,城市裡瞬間的美。

  又例如:夏日蟬鳴,男女少年在田野間停下步伐對談,遠處左下角冷不防忽發射出一支火箭,說時遲那時快,它已直穿過雲霄;新海誠在此刻切入不同的場景、工廠式建築物,像電影在處理剪接法,鏡頭越拉越遠,借不停向上飛行的火箭來描述蒼空的遼闊偉大,地球和人類的渺小。

  再例如:年輕男忽望見似曾相識女迎面而來,鐵軌火車警號響起,兩邊的閘欄徐徐下降,兩人無奈相望,眼前一列火車從右至左而過,擋去視線,再接著另一列火車又從左至右過……等到一切恢復正常,對面的閘欄已空無一人。

  《言葉之庭》裡性喜手工造鞋的青少年邂逅成年女子,一心想為她裁腳訂製皮鞋,故事有現代《仙履奇緣》的味道。在東京新宿御公園的取景,其詩意意境的塑造越發駕輕就熟:雲朵、小雨、驟雨、大雨點滴在公園小亭外,樹木、花草都濕漉漉在夏天急雨中,雨水遇著地上油漬調出虹般色彩,繁忙都市的歲月跟隨季節、氣候變化而掠過。

  新海誠的畫筆將繁忙裡的寂靜、熱鬧裡的孤單,輕描淡寫勾勒出來。成名作《你的名字》重複以上兩部畫作的元素,也許因市場的考量,還加進一段搖鈴揮弄緞帶神樂舞,以及糸守町的地方典故,以加強電影的教育娛樂性。男變女孩、女變男孩,觀眾大笑之際,卻沒針對「跨性別」這時下議題發言。《言葉之庭》喜愛製鞋的男孩也隱藏著「戀足癖」味道,新海誠選擇不與碰觸。我們因此也看到這位原創者,正走到創作與商業要求的十字路口。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