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學

發稿時間:2019/09/20
神話學
神話學
作者|羅蘭‧巴特
譯者|江灝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19/09/05

  羅蘭.巴特以符號學觀察視角分析日常事物的一代經典《神話學》,睽違六十多年,在臺推出全譯版。如今我們終能重探巴特妙入毫顛的「目光」,並搭配法國頂尖知識分子向其致敬的《新神話學》,跨越世紀,聯手戳破表象之下的意識形態扭曲與符號意義的竊奪操作。欲以清明之眼觀看世界,且讓巴特的「神話修辭分析術」帶我輩披荊斬棘。

文章節錄

《神話學:(羅蘭.巴特經典代表作,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肥皂粉與洗潔精]

  我們總是覺得『賈微牌』的洗潔劑類似某種液體之火,其作用要小心翼翼地評估,否則物品本身就會毀損,「被燒壞」;這種產品暗含的傳說感,乃是倚賴一種對物質劇烈的、打磨式的改變。其作用皆屬於化學性或肢體損傷的範疇:洗潔劑能夠「殺滅」髒污。反之,清潔粉則是產生分離作用的物質;它們的理想功能是將物品自不完美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我們「驅除」髒污,不再是殺掉它;在『奧妙』的圖片介紹中,污垢是一名虛弱、髒兮兮的渺小敵人,僅僅在『奧妙』的審判威脅之下,就從潔淨美麗的棉布中拔腿逃跑。毫無疑問,氯及氨全然是某種火焰的代言人,負有拯救之力,但也盲目打擊;而肥皂粉則不同,它是有選擇的,它在衣衫的經緯紗線之間推擠、引導污垢尋找出路,像警察在維持秩序,而非戰爭的廝殺。[……]至於泡沫,它的奢華意味人盡皆知:首先,它的外觀看似毫無用處;但是,泡沫隨便一下就大量滋生,近乎無窮,讓人想像在生出泡沫的物質當中,含有一種蓬勃茁壯的萌芽物、一種健康強大的物質,在少量的原始物質內包含大量活躍的元素;最後,泡沫帶給消費者一種物質上的、愉悅的輕盈想像,一種既輕柔、又立體的觸覺形式,人們像追尋幸福一樣去尋求這份感受,在飲食層面(鵝肝醬、甜食、葡萄酒)、衣著層面(平紋細布、羅紗)以及肥皂用品層面(女明星沐浴場景)皆得滿足。泡沫甚至可以成為某種精神符號,如此一來,我們便認為心靈得以無中生有,只需少量細微的原因,就會產生出大量的表面效果。

[巴黎沒淹水]

  姑且不論大水帶給成千上萬法國人不便與災禍,一九五五年一月這場巴黎洪水,與其說是災難,不如把它看成一場節慶。

  首先,它改易了某些物體的樣貌,引入了一些不符合常態、卻可以解釋的視點,使人對世界的感知煥然一新:我們看到汽車淹到只露出車頂;路燈一大半泡在水中,只餘頂部浮出水面,有如朵朵睡蓮;房舍被切割成東一塊、西一塊,像孩子玩的積木;貓咪受困樹上多日。所有這些日常物件看似瞬間失根斷線,被奪走了最合理的典型實體:大地。這道斷裂保留了稀奇古怪的感受,卻不會引發魔幻妖異的威脅感:這片汪洋大水製造了一種出色、人們常見的特效場面──事物的形貌改變了,卻依然顯現出「渾然天成」的樣子──,我們的心思可以專注在效果上,而不必退回因晦澀不明而產生的焦慮恐懼之中。洪水打亂了日常視覺的觀看方式,卻並未引發幻覺。事物部分消失抹除,而非變形走樣:這場奇觀極其殊異,卻合情合理。

  凡是一切日常生活稍微大幅的斷裂都會導向「節慶」:然而,洪水不只是選定並改變某些物品的外貌,它甚至顛覆了風景的體感以及自古以來的地平線結構:土地量測的慣用線條、樹木形成的連綿綠幕、房屋的排列、道路,乃至河床本身,這恆常穩定的稜角分明,曾經如此妥善精準地安排土地所有權的形式,這一切都像用橡皮擦拭去一樣,從邊角到平面攤開抹平:不再有道路,不再有河岸,不再有方位;一個平坦的實體,水漫八方,鋪天蓋地,如此便中止了人的生成發展,使人脫離理智,脫離了地點的實用工具性。

[上相的競選照片]

  競選照片首先是一種對深刻的內涵、對延伸到政治的非理性之物的認可。在候選人照片上所展現的,並非他的政見計劃,而是他的動機,是他在家庭、心理,甚至是情慾方面的所有狀態,這整個存在的風格樣式,候選人在其中既是產物,也是範例及誘餌。大多數候選人在照片中要讓人解讀的東西,顯然是一種社會的穩定基礎,一個在家庭、法律、宗教規範上引人入勝的舒適自在感,以及這些布爾喬亞產物與生俱來的特質,諸如:週日的彌撒、仇外、牛排薯條、戴綠帽的可笑場面,反正就是我們稱之為意識形態的事物。競選照片的使用,自然會假定一種共謀關係:照片好似一面明鏡,投射出熟悉、已知的事物讓人讀解,向選民呈奉上他自身的肖像,這幅肖像清朗、崇高,華麗地臻至典範的型態。此外,也正是這個抬高身價之舉,精準地定義了何謂「上相」:選民藉此得以表達自身,成為英雄的化身,他接受邀請把票投給自己,為這項委託增添分量,並賦予這份授權一種真實的身體轉移:他授權託付給自己的「同種族」。[……]話說回來,攝影的基本慣例也塞滿了符號。面部的表情姿態凸顯了候選人的實在感──如果他又戴著一副流露探究精神的眼鏡,更是如此。在這樣的畫面中,一切都表現出穿透有力、莊重嚴肅與坦承率真:我們這位未來的議員直直瞪視敵手、障礙以及「問題之所在」。只露出四分之三臉龐的取鏡方式比較常見,它暗示了一種理想的專橫力道:目光莊重地陷入未來,這道目光並不正視,而是俯瞰,低調地散播一個廣泛無垠的他方願景。幾乎所有露出四分之三臉龐的照片都呈現仰角構圖,人物的臉孔迎向一道超自然的光芒,面部表情帶有一份憧憬,使之提升到高尚人性的精神境界,於是候選人便抵達崇高情感的奧林帕斯之巔。在那裡,一切政治上的矛盾衝突都解決了:阿爾及利亞的戰爭與和平、社會進步與資方利潤、「私立」學校與甜菜補助、左右派之爭(這其實一直是種「落伍」的對立!),這一切都莊重地鎖定在這道深思的目光中,和平共存於秩序的隱藏利益之下。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