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之心理學

發稿時間:2019/10/04
夢之心理學
夢之心理學
作者|柯永河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9/09/20

  本書緣起於作者柯永河教授收到學生提問:「為什麼心理學系都不教夢?」這位被譽為台灣臨床心理學之父的心理學家,頓時明白這是心理學圈忽視的領域,於是作了冒險嘗試,研究夢,在課堂教起夢心理學,進而完成這本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巨作。書裡有最新的統計數據,介紹什麼樣的性別、年齡、性格者傾向做什麼樣的夢,以及夢境與現實生活的關連;本書還回顧了古代中國、日本、台灣、西方的夢文獻,對於人們怎麼談夢,賦予最全面的視野。

文章節錄

《夢之心理學》

阿德勒對於夢的見解

  阿德勒(A. Adler)生於1870年2月7日,是六位兄弟姊妹間的老二;早期罹患軟骨症,難於奔跑;也患過肺炎,嚴重到醫師放棄為他治療。可能因此,以及後來又遇到情感上最親近的弟弟之死亡,他在人生早期就立志學醫。小時候,雖遇到上述種種不幸,他的智力尚能保持優越,不受到影響,意志力反而更趨堅強,並依其立志學醫之初願進入維也納醫學院。

  長大後,出人意料之外的,他個性外向,在校期間朋友甚多。雖然身為猶太人,他並不在意自己是屬於何一種族。因為父親無宗教信仰,所以,自小他未曾參與此類活動。然而,他知道《聖經》是多數賢人的智慧結晶與創作。

  從醫學院畢業後,他先從事內科與眼科的臨床醫學工作。在醫學院就讀期間常參加社會主義學生運動,因此對於貧窮者的預防醫學活動異常熱心。從其兒時的患病歷史來看,實在難於想像阿德勒喜歡走路、運動以及爬山,但這卻是事實。

  在三十一歲時,亦即1901年,阿德勒的學術興趣開始走向精神醫學,或許因為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於1900年間問世之故。在1902年,據云,他因為曾發表一篇文章大力支持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和其他四位醫師受佛洛伊德之邀,至佛洛伊德家中參與星期三晚上的聚會。此聚會後來成為精神分析學會的前身。當時,阿德勒比佛洛伊德年輕十四歲。九年後,1911年,阿德勒的學術主張──以目的論為主軸的人類行為解析,與佛洛伊德以決定論為主軸的人類行為解析,分道揚鑣。

  1910年,阿德勒成為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但數年後,他主動辭去此職務,也脫離此組織。

  阿德勒堅持目的論,所以他認為夢的功能是解決明天或將來的問題。這種主張恰恰相反於佛洛伊德的主張──亦即解決過去,尤其幼兒時未解決的問題。阿德勒認為,夢者在夢中預演將來可能要走的行為途徑。假如我們想要延宕計劃好的行動,我們就會遺忘所做過的夢;假如我們要說服自己不要執行某一行動計劃,在晚上我們就會做驚嚇自己的夢。

  進一步地,阿德勒又說,夢好像是一間情緒製造工廠,在那裡面我們會創造一股情感,在隔天推動我們去從事或不要去做某些活動。他說,早期記憶反映出我們生活的長期目標,而在夢中,我們則為最近生活遭遇到的問題找尋解決之方。

  在夢的解釋過程中,阿德勒拒絕使用「標準、固定的象徵概念」。在一場夢中出現的象徵究竟具有什麼意義?或代表著什麼?阿德勒認為,解夢者若不知夢者的為人與生活背景,是很難下判斷的。如路易斯‧偉(Lewis Malcolm Way, 1962)在其書《阿德勒在心理學的地位》(Adler's Place in Psychology)提到阿德勒的例子時所提醒的,直接採用固定的象徵法會發生的某些錯誤或危險,例如:有兩位同樣夢見馬的男孩都表示他們自己想成為一匹馬;但第一位男孩說,因為他要負責家計;而另一位男孩則說,因為他希望自己能跑得比其他人都快。由上例可知,同樣都夢到馬,但馬代表的意義,對不同夢者可能相差甚遠。

  阿德勒比較是實用主義者,所以把夢境當為風標;治療者可根據夢境,把夢者內層所隱藏的問題帶到表層來,並指出夢者將來可努力改變的目標。有位心理治療師描述一位個案最近的夢境,這些夢境都是短暫的,而且沒有什麼行動,這表示著個案的為人是如何,實際上個案也總是靜靜觀察一切,只想著最佳的解決問題途徑,雖然想到了,也都不採取行動。而治療後,當他的夢境改變了,夢中夢者開始有所行動時,他在實際生活中的行動也變得更多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