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口吃

發稿時間:2010/09/25
歷史大口吃
歷史大口吃
作者|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譯者|楊雅婷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日期|2010/08/11

  營養學家鼓勵人們要多吃自然的食物,其實,從文化史角度來看,人類的食物一點也不自然,國際知名雜誌《經濟學人》數位編輯兼作家湯姆‧斯丹迪奇所著《歷史大口吃》,聚焦歷史學、考古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跨學科的文化史,來看食物在人類文明史扮演的角色,它甚至間接促成工業革命,影響不可謂不大吧!

  這本書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講起,為尋求食物,人類幾千年來一直介入大自然,改變自然作物,例如玉米原來每一顆睡眠期、發芽期、生長期都不同,未發芽的種子逃過水災即有助繁衍,人類卻選擇同時期發芽的稻米、玉米種子一起播種收成,使留存作物的基因徹底改變。

  農業改變自然,食物也影響人類的文明發展。為了種甘蔗,加勒比海出現甘蔗莊園,間接促進十七、八世紀的美國黑奴制度。原產美國的馬鈴薯傳到歐洲,容易生長且營養高,愛爾蘭大量種植,原來種的小麥改出口,英國就把種小麥的土地改種棉花,竟然間接促成工業革命。愛爾蘭太依賴馬鈴薯單一作物,一旦欠收就鬧大饑荒,造成二十世紀初大移民,使美國如今愛爾蘭裔眾多,可說因果環環相連。

  最近美國養殖出基因鮭魚,業者號稱比天然鮭魚生長快一倍、體型大一倍,肉質一樣滑潤,售價卻便宜一半。讀了本書,看到這樣的新聞反而擔憂,因為改變了魚類基因,對未來人類文明的影響必然很大。如何取之自然、用之自然、「道法自然」,會是人類更進一步的功課。

文章節錄

導論 你所不知道的真相──隱形的叉子

  我們可以用許多方式看待過去:一張列出重要日期的表,一條承載歷代王、后的輸送帶,一連串帝國的興衰,或是對於政治、哲學或科技進展的敘述。本書從另一個迥異的角度來看歷史:將它看成一連串由食物導致、促成或影響的轉變。古往今來,食物所發揮的作用不只是讓人填飽肚子而已。它曾經扮演催化劑的角色,引發社會轉變、社會組織、地緣政治競爭、工業發展、軍事衝突和經濟擴張。從史前時代至今,這些轉變的故事構成了一篇涵括整部人類史的敘事。

  食物的第一個轉化性角色,是做為一切文明的基礎。採行農耕使定居的新生活方式成為可能,也促使人類邁向現代世界。然而,維續初期文明的主食作物──近東的大麥和小麥、亞洲的粟米和稻米,以及美洲的玉蜀黍──並不只是碰巧被發現的。相反地,一些受歡迎的特徵被早期農民挑選並繁殖,這些作物歷經了複雜的共同演化過程(coevolution)而逐漸成形。事實上,這些主食作物是人類的發明:那刻意培養出來的技術,完全是人類介入的結果。採行農耕的故事,訴說著古代的基因工程師,如何發展出強而有力的新工具,使文明本身成為可能。在此過程中,人類改變了植物,而植物又回過頭來轉化了人類。

  食物提供了平台,讓文明得以建立於其上。接著,它又成為社會組織的工具,協助塑造並建構逐漸成形的複雜社會。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宗教結構──從漁獵-採集者到初期文明──都是以食物生產與分配的系統為基礎。農產品生產過剩,以及公共糧食貯存與灌溉系統的發展,孕育了政治集權;祈求五穀豐登的儀式,演變成國家宗教;食物成為付款和徵稅的媒介;人們舉辦盛宴,藉以獲得影響力並展現地位;食物的施捨被用來界定並強化權力結構。在整個古代世界中,早在金錢被發明之前,食物便是財富──對於食物的控制便是權力。

  一旦文明在世界各地出現,食物便促使它們連結在一起。食物貿易的路線發揮了國際傳播網絡的作用,不僅促進商業交易,也促進文化和宗教交流。橫跨舊世界的香料路線,在各式各樣的領域中──包括建築、科學和宗教──促成跨文化的交融。早期的地理學家開始對遠方的民族與風俗產生興趣,編纂出人類最早嘗試製作的世界地圖。食物貿易所造成的最大轉變,顯然是歐洲人意圖防止阿拉伯人壟斷香料的結果。這導致「新世界」的發現,開啟了歐洲、美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貿易路線,並讓歐洲國家建立其最早的殖民前哨據點。同時,它也揭開了世界的真面貌。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