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山的迴旋曲(中英對照)

發稿時間:2019/10/18
杜鵑山的迴旋曲(中英對照)
杜鵑山的迴旋曲(中英對照)
作者|文/盧梅芬、蘇量義 圖/黃志勳
出版社|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家人權博物館
出版日期|2019/09/30

  繪本《杜鵑山的迴旋曲》描述鄒族菁英高一生先生在白色恐怖期時受難的故事。本書透過其子高英傑的敘事觀點,回憶兒時美好的情景…卻因一場事件而改變。文字簡約,圖畫風格強烈,非常具有感染力;本書分為中英對照及中日對照兩版本,並附錄高一生的介紹、家書及音樂代表作等。本書掃描QR Code便可聽有聲書,適合親子共讀。「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也推薦本書為「關於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本土兒童繪本」。

文章節錄

《杜鵑山的迴旋曲(中英對照)》

《杜鵑山的迴旋曲(中英對照)》

◎內文摘錄:

在二二八事件的音樂紀念會上

聽著父親創作的歌曲

聲音如山中雲霧般升起

我深深地陷入過去的回憶中

隨著父親的音符

記憶飛回家鄉杜鵑山

春天的午後 喜愛音樂的父親 彈奏著鋼琴

與母親合唱〈長春花〉 音韻繚繞達邦山谷間

父親在當鄉長時

為了鼓勵族人遷移到新天地

創作了好幾首移民之歌

族人高唱:「新美呀!新美呀!美麗肥沃之地。」

從歌舞中流露出開墾新耕地的喜悅

清晨 我們在樂聲中醒來

父母的微笑 族人的歌聲 那段幸福的日子

一場事變 改變了所有的一切……

◎關懷族群發展的高一生

  高一生(1908-1954)出身於阿里山鄒族部落,族名Uyongu.Yatauyungana,日本名矢多一生。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畢業後返鄉任教。戰後1945年開始,陸續擔任臺南縣吳鳳鄉(今嘉義縣阿里山鄉)官派及民選第一屆鄉長,直至1952年被捕為止。

  高一生關心族人教育,戰前戰後皆致力於鄒族公共事務與生活改善。

  二二八事件發生,提出高山自治縣構想,受到官方猜忌,羅織匪諜罪與貪污罪名,而讓他成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之一。妻子與孩子們的生活與成長過程因此受到很多創傷,卻仍在多年過後,對世間展現更寬容的胸懷。一如高一生的墓碑銘文所寫:「為鄒族付出生命,有愛、有恨、無悔。」

  高一生在就讀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期間,開始接觸現代音樂教育,非常喜歡彈奏鋼琴。其不僅是欣賞者,也是創作者。經常與妻子合唱日本歌曲,也常常營造全家聆聽音樂的環境,在清晨播放音樂讓子女在樂聲中醒來,為孩子述說音樂的故事背景,增加對音樂的興趣。

  高一生的歌曲,在旋律上具有濃厚的東洋風,這和他受日本教育有很大的關係。他的創作中常常流露出心繫家人與族群發展的關懷。而今許多歌曲,仍是鄒族人時常吟唱的歌謠。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