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動世界歷史的14種植物

發稿時間:2019/11/08
撼動世界歷史的14種植物
撼動世界歷史的14種植物
作者|稻垣榮洋
譯者|劉愛夌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9/10/07

  放眼人類的悠久歷史,我們不斷利用植物來滿足欲望,而不會開口反抗的植物,就這樣依附在人類的欲望之下。人們將植物帶離故土,又或恣意改良植物的外型與姿態。在歷史長河中,植物看似被人類玩弄於股掌之間,然而這也有可能是植物為了生存,而在暗中配合人類自由變化形體,進而改變了歷史文明。本書作者以生動迷人的視角,透過14種再尋常不過的植物,帶你一窺它們如何撼動歷史,並重新檢視植物與人類一同造就的世界。

文章節錄

《撼動世界歷史的14種植物:「植物」才是操縱歷史的幕後黑手?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黑奴制度、鴉片戰爭……所有歷史上的關鍵時刻,都跟植物脫不了關係!》

馬鈴薯──孕育出世界強國的「惡魔植物」

一場突如其來的植物疾病讓愛爾蘭的馬鈴薯全數枯萎,

因而引發大饑荒。

頓失食糧的愛爾蘭人民只好離開故鄉,

前往當時的新天地──美國。

這些移民在當地開花結果,子孫人才輩出。

◎瑪麗.安東尼的愛花

  「沒有麵包何不食甜點?」──據說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尼聽到國民飽受饑荒之苦時,只回了這麼一句話。這位王后最終因為難平眾怒,在法國大革命時被送上斷頭台公開處刑。

  《凡爾賽玫瑰》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背景的漫畫。這部漫畫將瑪麗比喻為宮廷內的高傲玫瑰。而事實上,瑪麗確實對某種花朵情有獨鍾。

  是凡爾賽「玫瑰」嗎?還是跟連載這部作品的漫畫雜誌──《瑪格麗特》同名的「瑪格麗特菊」呢?

都不是。

  她所鍾愛的,其實是「馬鈴薯花」。

  為什麼高貴的王后會愛上馬鈴薯花呢?這其實有一段淵源可循。

◎前所未見的農作物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的安地斯山脈。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歐洲人才知道有馬鈴薯這種植物。為什麼哥倫布沒有將馬鈴薯帶回歐洲呢?因為馬鈴薯田位於山地,而哥倫布主要是在沿海地帶探索,所以一直沒有機會「遇見」馬鈴薯。後來許多歐洲人追隨哥倫布的腳步來到南美,才在十六世紀將馬鈴薯正式帶入歐洲。

  歐洲因為土地瘠薄,一直以來都只能種植麥類。而馬鈴薯生命力強韌,在貧瘠的土地也能夠生長,這對歐洲人而言簡直有如救世主降世一般。如今馬鈴薯已是歐洲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德國菜中就有許多馬鈴薯料理。

  事實上,馬鈴薯當初也是花了一番工夫才打入歐洲市場。

  歐洲不產「薯類」。原產於美洲大陸的馬鈴薯,對歐洲人是相當陌生的作物。

  薯類多產於雨季旱季分明的熱帶。這種植物在雨季拚命生長綠葉,並將養分儲存在位於土裡的薯塊中,藉此度過旱季。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地斯山脈。該處雖然海拔較高,氣候涼爽,但仍屬於熱帶地區,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除了馬鈴薯,番薯也原產於熱帶氣候的中美洲。與日本人生活密不可分的芋頭、蒟蒻芋來自東南亞,山藥原產於中國南部,珍珠的原料──木薯則源於中南美的熱帶地區。

  歐洲的農耕地帶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夏溼冬乾,植物多長於有雨的冬季。地中海沿岸地區的主要作物──小麥也是秋季播種、冬季生長。除了小麥,根菜類如白蘿蔔、蕪菁也是歐洲的常見作物,這類蔬菜只將葉子探出地面進行光合作用,再將養分存在土裡的根部。

  如上所述,以前的歐洲人只看過白蘿蔔等根菜類,對薯類則是一無所知。

◎魔鬼植物

  歐洲人不認識馬鈴薯,不時就有人因誤食馬鈴薯的綠芽而中毒。

  馬鈴薯的芽和已經變綠的地方是不能吃的。事實上,馬鈴薯本身含有「茄鹼」這種毒素,只是薯塊處無毒。茄鹼的毒性相當強,食入後會引發頭暈嘔吐等中毒症狀,僅需四百毫克就能致命。

  馬鈴薯屬於茄科植物,不少茄科植物都有毒。

  像是女巫常用的有毒植物──莨菪、顛茄、曼德拉草等,都是茄科植物。在日本有「鬼見草」之稱的東莨菪也屬茄科,因吃了會產生「見鬼」的幻覺,故得其名。其他有毒的茄科植物還有洋金花、酸漿等。

馬鈴薯就連葉子也有毒,因歐洲的馬鈴薯中毒事件層出不窮,導致「馬鈴薯有毒」的陰影在歐洲人的心中揮之不去。再加上馬鈴薯表面凹凸不平,歐洲甚至出現「吃了這種醜陋植物會罹患痲瘋病」的無稽之談。

當時馬鈴薯在歐洲不受歡迎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聖經》裡並未提到馬鈴薯。根據《聖經》記載,神創造的植物是用種子發芽生長,馬鈴薯卻是用塊莖,這讓馬鈴薯成了歐洲人眼中的異類植物。在西方人心中,《聖經》未記載的植物就是魔鬼之物,馬鈴薯也就此被貼上「魔鬼植物」的標籤。

  中世紀歐洲曾一度盛行「獵巫運動」。

  在這樣的風氣之中,馬鈴薯這個「魔鬼植物」也被推上了審判台。世上的生物皆是透過雌雄結合來繁衍子孫,馬鈴薯卻只要以莖作種即可繁殖,這讓當時人認為馬鈴薯有「性別不純」之嫌,因而判決馬鈴薯有罪,並將之處以「火刑」──將馬鈴薯丟入火堆燒掉。可想而知,馬鈴薯的「行刑現場」肯定是香氣四溢,不知當時旁觀的人是否也為這股香味而垂涎三尺呢?

◎推廣馬鈴薯的代價

  古時歐洲人視馬鈴薯為「魔鬼植物」,他們不吃馬鈴薯,而是將馬鈴薯做為珍奇植物觀賞。

  不過,還是有部分有識之士相中馬鈴薯的強韌生命力,將之視作歐洲的重要糧食。馬鈴薯是一種非常特別的薯類,就連在安地斯山脈這種貧瘠高地都能夠栽種收成,所以在氣候陰涼的歐洲也能夠生長。

  因不敵饑荒,各國王室開始設法推廣馬鈴薯。問題來了,要怎麼推廣這個世人心中的「魔鬼植物」呢?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左思右想,決定先在上流階級推廣馬鈴薯。

  為此,她特地舉辦了一場馬鈴薯派對,並廣邀貴族王室參加。然而,因派對的廚師對馬鈴薯並不了解,竟將馬鈴薯的葉子入菜,導致伊麗莎白一世茄鹼中毒。

  這麼一來,「馬鈴薯有毒」的印象在英國人心中就更加根深蒂固了。伊麗莎白一世的推廣行動,反而讓馬鈴薯很晚才在英國普及。

◎馬鈴薯對德國的重要性

  德國北部因氣候寒冷,一直為飢荒問題所苦。中世紀的歐洲國家經常與鄰國起衝突,糧食短缺將導致國貧兵弱,推廣馬鈴薯也因此成了德國的迫切課題。

  當時的馬鈴薯有如過街老鼠人人嫌,統治德國北部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了向國民推廣馬鈴薯,每天都「以身作則」吃馬鈴薯,並於國內舉辦馬鈴薯的巡迴推廣活動。為了「營造」馬鈴薯的重要性,腓特烈二世特命軍隊鎮守馬鈴薯田,藉此吸引國民對馬鈴薯的注意力。他偶爾還會以武力逼迫農民種植馬鈴薯,若農民抗令,就施以削鼻剁耳之刑。腓特烈二世的行為令國民心生恐懼,卻很快就讓馬鈴薯在德國普及。

  時至今日,馬鈴薯仍是德國菜中不可或缺的重點食材。

◎路易十六的策略

  馬鈴薯在歐洲各國日漸普及,唯有法國人遲遲未能接受馬鈴薯。當時在法國的馬鈴薯主要推廣者為帕門提耶男爵。法國和德國(普魯士王國)打七年戰爭時,帕門提耶曾被德國俘虜,因當時馬鈴薯已是德國的重要糧食,帕門提耶遭俘後,就是靠吃馬鈴薯撿回一條命。

  歐洲爆發大饑荒後,法國曾懸賞徵求可代替小麥的救荒食物,帕門提耶便建議王室於國內推廣馬鈴薯。

  為了幫馬鈴薯做宣傳,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將馬鈴薯花別在衣服的釦洞上,瑪麗王后也開始佩戴馬鈴薯花。此舉宣傳效果極佳,法國的王公貴族開始在庭園內種植馬鈴薯,爭相以馬鈴薯花為美。

  馬鈴薯成功在貴族間傳開後,路易十六和帕門提耶開始在國營農場種植馬鈴薯,並大動作派兵駐守馬鈴薯田,昭告天下:「這種植物叫作馬鈴薯,非常美味又富含營養,是要種給王室貴族吃的,偷竊者將處以重刑。」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心想:「路易十六不是要在民間推廣馬鈴薯嗎?怎麼又讓貴族獨享馬鈴薯呢?」

  這其實是路易十六的智策,他故意讓軍隊只在白天鎮守國營農場。農場白天戒備森嚴,晚上卻沒什麼人看守,不少民眾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於深夜悄悄潛入農場盜挖馬鈴薯。在路易十六的巧思下,馬鈴薯才在法國民間普傳開來。

◎凋零的薔薇

  路易十六和瑪麗王后是法國史上惡名昭彰的國王王后。據傳,路易十六對瑪麗言聽計從,兩人享盡榮華富貴,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因而引發眾怒,雙雙於法國大革命時被送上斷頭台。然而,近來卻有研究指出,這些指控大多為惡意中傷,瑪麗其實是個愛護國民的好王后。

  本章開頭介紹了「沒有麵包何不食甜點?」的故事。事實上,這句話並非出自瑪麗之口,而是路易十六的阿姨──維多瓦爾公主。維多瓦爾當時說的其實是:「沒有麵包何不食布莉歐?」現在布莉歐是昂貴的法國點心,但在那個時代,價格卻只有麵包的一半。

  路易十六和瑪麗王后實際上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如今我們已不得而知。唯一能確定的是,他們為了解救法國飢荒,曾竭盡全力推廣馬鈴薯。

  歷史是由勝者所寫。

  於是,這位為了拯救人民而鍾愛馬鈴薯花的王后,就在斷頭台上如薔薇般凋零了。

◎肉食天堂

  馬鈴薯在歐洲普及後,歐洲各國的國力迅速攀升。在引進馬鈴薯前,歐洲因為氣候寒冷,人民經常吃不飽,只能不斷侵略他人領土奪取糧食。然而,長年打仗反而使得田地荒蕪,導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小麥無法在冷冽的氣候中存活,馬鈴薯卻可以,且在瘠薄的土地也能夠生長。兵荒馬亂之中,麥田經常被夷為平地,但馬鈴薯位於土下,多少還是能夠有所收成。

  馬鈴薯穩定了糧源,解決了飢荒,歐洲各國的人口因而不斷攀升。勞動力增加後,才發展出日後的工業革命,加速工業進展。

  不僅如此,馬鈴薯還開啟了歐洲人的肉食生活,翻轉了歐洲的飲食文化。

  歐洲畜牧業發達,要吃到肉卻不容易。他們養馬是為了拉車運貨,養牛是為了犁田耕地,可以擠奶卻不能宰來吃。那麼羊肉呢?棉花原產於亞洲,直到棉花傳入歐洲之前,羊毛是歐洲人製作衣物的重要材料,所以也不能吃綿羊肉。

  如前所述,馬鈴薯因耐放又多產,冬天也可以拿來餵豬。以前歐洲人只有春季到秋季能養豬,又因為冬天缺少飼料,能養的數量相當有限。每每入冬前,就只能將寥寥可數的豬隻製成鹽醃豬肉,以確保冬季的肉食來源。有了馬鈴薯後,一年四季都可以養大量豬隻。

  此外,人們開始吃馬鈴薯後,原本吃的大麥、黑麥等麥類就可以拿來餵牛。

  這麼一來,歐洲人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鮮的豬肉和牛肉,各種肉類料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進而發展出肉食文化。

◎大航海時代的必需品

  馬鈴薯於十六世紀就傳入歐洲,花了兩、三百年才傳遍歐洲各國。

  那麼日本呢?事實上,早在十六世紀末──日本的戰國時代末期,馬鈴薯就已傳入日本。

  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船隊縱橫七海,水手們卻飽受壞血症之苦。當時長期在外航行的船員經常出現皮膚黏膜出血、身體發疼等情形,這種疾病奪走了許多水手的性命。

  就拿第一個成功環遊世界一周的葡萄牙船隊來說吧,麥哲倫當初帶了兩百七十名船員出海,最後卻只有十八人平安回到葡萄牙。雖說長途航海本來就有著重重的危險,但人員損失會如此慘重,壞血症就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除了麥哲倫船隊,同為葡萄牙人、發現南非好望角航線的達伽馬船隊也受盡壞血症的折磨。據說達伽馬的一百八十名船員中,就有一百人因壞血症而喪命。

  直到二十世紀人類發現維生素C後,才知道壞血症是因為缺乏維生素C所引發。在這之前,壞血症被視為原因不明的恐怖病症。因航海生活無法攝取蔬菜,所以水手特別容易罹患壞血症。

  馬鈴薯富含維生素C,自從船隊開始帶馬鈴薯出海後,罹患壞血症的船員便大幅減少。

  因馬鈴薯耐放又可預防壞血症,船隊每次出航都會攜帶滿坑滿谷的馬鈴薯。航程也因此變得更為穩定,遠航也不再是問題。

◎愛爾蘭的悲劇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茄鹼中毒後,進一步加深了英國人民對馬鈴薯的戒心,導致馬鈴薯一直到十九世紀才在英國普及。不過,北方的愛爾蘭因為土地貧瘠,早在十七世紀就開始種植馬鈴薯,十八世紀後,馬鈴薯甚至成了愛爾蘭的主食。

  愛爾蘭的人口於十九世紀初僅有三百萬人,開始吃馬鈴薯後大幅增加為八百萬人。

  到了一八四○年代,一場突如其來的植物疾病侵襲了愛爾蘭的馬鈴薯田,導致馬鈴薯嚴重歉收。當時愛爾蘭在飲食上已離不開馬鈴薯,這場歉收引發了一百萬人餓死的大饑荒。

  為什麼會如此嚴重呢?問題其實出在愛爾蘭的種植方法。

  馬鈴薯是營養繁殖型的作物,只要種植塊莖即可生長增殖。因此,愛爾蘭全域只種植產量最多的某種品種。種植單一品種會發生什麼事呢?假設這種品種無法抵抗某種疾病,一旦不幸發生傳染病,整區的馬鈴薯都會遭殃。

  也因為這個原因,傳染病發生後,全愛爾蘭的馬鈴薯無一倖免。當時並非沒有農藥,但當時的農藥是專為製酒的葡萄所設計。馬鈴薯屬於新作物,所以農藥對馬鈴薯的疾病完全起不了作用。

  安地斯山脈為了避免馬鈴薯染病後全軍覆沒,一直都是種植複數品種的馬鈴薯。這麼一來,無論哪種病菌入侵,總有品種能夠倖存。但這是因為安地斯山脈是馬鈴薯的原產地,其他地方並沒有這麼多品種可供選擇。

愛爾蘭自古本就多飢荒,後來才開始依賴馬鈴薯。對愛爾蘭人而言,馬鈴薯歉收無疑是一種致命傷。

  當時英國將愛爾蘭視為附屬國家。然而,愛爾蘭面對此等災禍時,英國的反應卻相當冷淡,導致愛爾蘭人民對英國非常不滿。

  這次事件甚至催化了後來的愛爾蘭獨立運動。

◎異鄉人與美國

  大饑荒爆發後,愛爾蘭人無糧可食,只好出走故鄉前往新天地──美國,據傳當時移民高達四百萬人。

  十九世紀中葉到後葉,美國結束西部開拓,正準備推動工業。這時愛爾蘭人大量移民美國,正好提供美國工業化和近代化所需的大量勞力。在這群人的支持下,美國國力日漸增強,終於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家。

  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曾祖父──派翠克.甘迺迪就是愛爾蘭移民。約翰.甘迺迪是推動美國月球探測計畫的重要人物,年紀輕輕四十三歲就當上第三十五任美國總統。如果沒有這場愛爾蘭大饑荒,人類或許就無法登陸月球了。

  甘迺迪家是人才輩出的美國名門,除了約翰.甘迺迪總統,還出了許多知名的政治家與企業家。除了甘迺迪,雷根、柯林頓、歐巴馬等多位美國總統也都系出愛爾蘭。創立迪士尼的華特.迪士尼、創立麥當勞的麥當勞兄弟,祖先也都來自愛爾蘭。一場愛爾蘭大饑荒,對之後的美國造成了莫大的影響。

  歷史不談「如果」,但我還是忍不住感嘆,如果當時馬鈴薯沒有歉收,現在或許就沒有美國這個超級強國。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