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

發稿時間:2020/04/10
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
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
作者|李雅容
出版社|印刻出版
出版日期|2020/03/24

  李應鏜,這是一位在臺灣歷史上,長期被消音的臺灣地方士紳的故事。他是催生臺灣西螺大橋的關鍵人物,在一九五二年完工時,西螺大橋為當時遠東第一、世界第二長的公路大橋,僅次於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為了完成興建西螺大橋的重大使命,李應鏜向政府陳情多次,並聯合美援會美國懷特公司、日本訓練的臺灣技術工在短短七個月內完成當時的東亞奇觀。身為在臺灣生活的人,透過這本書,能更認識這塊土地發生的事;歲月靜好,因有前人負重前行。

文章節錄

  日治初期為了維持在臺日本人健康而創設了公醫制度。公醫的職責,主要是負責轄區內的醫療、環境衛生和流行疾病等業務,並調查境內瘧疾、霍亂、鼠疫、傷寒、白喉等傳染病的狀況。此一制度雖是為了在臺日本人之利益而設置,但其業務也符合臺灣本地的需求。

  公醫制度於一八九六年開始,當時臺灣缺乏西醫,都是自日本內地招募醫生而來,授予熱帶疾病知識與臺灣話,由總督府調派分發至全島各地。一九一八年至一九四五年期間,西螺的公醫一直是瀨上寅雄。瀨上醫師生於一八九○年,日本熊本縣玉名郡賢木村人。一九一二年長崎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到臺灣,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一九一八年奉派至西螺街擔任公醫並兼西螺公學校校醫。日治期間公醫也可以設立私人診所,他的私人診所—瀨上醫院,位於今天的大同路(註)。

  瀨上醫師在西螺行醫將近三十年,不但對於本鎮的醫療業務貢獻至偉,而且熱心地方公共事務。一九二○年奉派擔任西螺街協議會員及副議長,對於西螺街的市區改造功不可沒。在西螺很受信賴與尊敬,是大家公認的名醫。父親就讀公學校時,他是校醫。父親從日本留學回臺後,擔任西螺第九保保正,後來又被推舉為保甲聯合會長,業務上需要和公醫聯繫配合的地方很多,他們就變成關係密切的好朋友。

  終戰後,瀨上醫師及其家人被遣返日本。一九四六年五月政府接收瀨上醫院改為中山醫院,翌年改稱西螺鎮衛生所,辦理西螺鎮公共衛生與醫療保健工作。衛生所其實就是沿襲日治時期的公醫制度。第一任的西螺衛生所主任是畢業於京都醫科大學的廖本昌醫師(一九二○—一九六四)。

  一九五○年五月二十日《中華日報》第五版「各地簡訊 西螺」對於西螺衛生所有詳盡的報導:

  西螺鎮衛生所,係由民國三十五年五月接收日人瀨上醫院改為中山醫院後,三十六年改稱本鎮衛生所,自本年來李鎮長應鏜及主任醫師廖本昌,協力籌畫之下將鎮公所之衛生行政防疫工作等綜合歸屬衛生所主辦,現獲農復會撥款協助,於前月來擴展施設,充實醫療器具及藥品等,現在每日門診患者有百多名,其中兒童之胃腸病占有七成。據主任醫師廖本昌謂,本鎮毗接濁水溪處在風沙地帶,故氣喘及氣管炎之疾患,比較他地方為多,現在對衛生教育及宣傳,並對環境衛生等衛生行政工作,均切實推行,並增設助產科。據記者所視,該所現只嫌工作人員不足,如能增聘專任醫師及護士,即可應民眾請求出診及星期日之門診,醫藥費據稱比市價低廉五成。

  西螺是一個富裕繁榮的地方,又是南北貨物的集散中心,商業興盛。俗話說:「好額人(有錢人)驚死。」有錢人生病,總是找優秀的私人醫師。當時西螺街沿線及周圍大大小小的醫院診所,包括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眼科、皮膚科、齒科和中醫不下三十家,可說是醫療水準相當高的地方。然而一般居民負擔不起昂貴的醫藥費,父親當過保正,深知衛生所對升斗小民的重要性。為徹底推行地方保健衛生事業,鎮長任內和衛生所主任醫師廖本昌協力籌畫,共同推行西螺鎮保健協會。一九五一年六月十六日的《中華日報》第五版「各地簡訊 西螺」報導如下:

西螺鎮衛生所,為徹底推行地方保健衛生事業,現籌設西螺鎮保健協會,住本鎮鎮民均可加入為會員,會費戶長五元,眷屬三元,會員招募期間限至本月二十日,預定七月中正式舉行。

  西螺鎮保健協會的構想類似今天的全民健保制度。本鎮居民均可加入為會員,會費戶長五元,眷屬三元。父親鼓勵大戶人家共襄盛舉,參加的人非常踴躍,募到足夠的財源。付費的會員若生病到衛生所,可享受高品質的醫療和低廉的藥費—約為市價的一半,低收入戶也可享免費的醫療照護。

  六十多年前父親就有這樣先進的健保觀念,可以看出他長期關懷弱勢族群的人道主義精神!

註:程大學主編《西螺鎮志》上冊,頁三—九○。二○○○,雲林縣西螺鎮:雲林縣西螺鎮公所。

—本文摘自〈成立西螺鎮保健協會〉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