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發稿時間:2020/05/22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作者|編者.繪者/咖哩東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29

  介紹畫家李梅樹的作品很多,但以漫畫創作呈現則是第一本。和一般介紹李梅樹生平藝術成就或建造祖師廟的過程相比,這本漫畫切入的角度,是李梅樹被請託、到最終決定主持修建祖師廟工程的這段心路歷程。漫畫故事設定李梅樹擔任祖師廟重建的主任委員,為三峽祖師廟奉獻與設計,融合傳統歷史、文化和寺廟藝術的廟宇,同時因其本身的西畫素養,祖師廟加入了西洋美術的色彩。另外,漫畫也結合「三峽祖師廟」,運用廟宇中的五門三殿式、石柱、木雕、壁雕、石雕及彩繪等藝術精華,生動地講述李梅樹與祖師廟的故事,引發讀者共鳴。

文章節錄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精緻藝術的公共性實踐:以李梅樹的三峽祖師廟修建之路為例

文/羅禾淋

  《漫畫李梅樹》出版計畫特別運用李梅樹在臺灣畫壇成名後從政初期的時間線,故事依據其被地方推舉為三峽祖師廟修建負責人的始末,從一開始猶豫到最後下定決心的過程。

  雖然有歷史文獻提及,李梅樹在與地方商議此事時曾經巧獲一張「籤詩」,李梅樹因感受到天意而下了決定。本篇故事也提及此一趣聞,但在敘述中卻刻意淡化神化玄學的色彩,反而透過另一種觀點,來詮釋李梅樹下定決心的關鍵因素,進而以此探討當時藝術環境在藝術品、藝術市場、一般民眾三者之間的關聯;並以此點出李梅樹對精緻藝術無法大眾化的感受,甚至發自內心想起年少時臨摹三峽祖師廟的廟宇工藝,而對祖師廟所產生的情感。

  既然修廟對臺灣鄉土的情感,就應該提及為何精緻藝術與鄉土之間有著遙遠的距離。在日本統治時期,西方精緻藝術透過公學校的設立,孕育出第一批以美術教育為目的開始繪畫的創作者,而且目前現代繪畫史所有提及的本土畫家,都是透過此學習管道而走上繪畫的道路。

  早期臺灣繪畫受到法國「印象派」傳入日本進而轉變成「外光派」的影響,重視裝飾性的美感,裸體、美景、花朵成為主流的題材,也因此缺少繪畫所該有的本土意識與關懷。第一位在畫作中加入臺灣本土情懷的繪畫,則是來臺任教的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他也是李梅樹的啟蒙老師,更是影響李梅樹在寫實繪畫的創作上加入本土意識的關鍵。

堅持工藝的精神與藝術的道路

  要講述李梅樹的藝術之路,就要提及宮廟文化中的傳統工藝。李梅樹透過臨摹學習繪畫,也因親眼觀看廟宇工藝師施做的過程,而對藝術產生熱愛,因此李梅樹的藝術可說是源自宮廟文化。之後,李梅樹向石川欽一郎學畫,接受正規西方繪畫教育,並受到石川欽一郎鄉土繪畫的影響,在題材上的選取上加入了對於鄉土的觀察,二十五歲時作品《靜物》即入選臺展。隔年又因作品《三峽後街》入選臺展,連續兩年獲選臺展的肯定,最後說服家人讓他赴日學畫,精進畫技。然而,殖民地與日本的考生在考試的優勢上有極大差異,但李梅樹最後仍以殖民地考生的身分順利考上東京美術學校(東美),由此可知李梅樹除了天分,還有異於常人的努力。

  順利進入東美後,李梅樹師承外光派超寫實畫師岡田三郎助,在技法上突飛猛進。岡田三郎助師承日本天皇授予最高榮譽帝室技藝員的黑田清輝,因此在日本,李梅樹成為第三代外光派超寫實繪畫的傳承者。然而,此時正值超寫實繪畫備受冷落的年代。日本在經歷一連串社會的改變與關東大地震之後,普羅美術運動與其後的野獸主義開始改變原本以外光派為主流的學院藝術生態,而此時期大部分的臺灣現代畫家深受野獸主義的影響,在此風潮之下,李梅樹仍然選擇工筆保守的外光派,可見其「職人之心」的精神,這也反映在後來李梅樹負責重建三峽祖師廟與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科主任的工作上。

藝術殿堂與鄉土民情

  因受到石川欽一郎與岡田三郎助的影響,李梅樹成為當時少數臺灣透過寫實繪畫紀錄鄉土民情的「鄉土寫實」畫家,並於進入東學後的一九二九年到畢業的一九三四年,每年都入選臺展。一九三五年以作品《小憩之女》獲得臺展特選第一獎,並同時獲頒臺灣總督獎,此時李梅樹的作品身價不凡,一九三九年又以作品《紅衣》入選帝展改稱的新文展,在當時日本統治的時空背景下,能夠得到日本當地最高殿堂帝展的肯定,想必能在臺灣藝術史留下一頁。另外,因為日本留學的學歷,李梅樹回臺後即被日本任命為三峽庄協議會員,從此開始了政治家的生涯,也在地方上體會鄉土民情。

  精緻藝術與本土文化一直都是二元對立的兩個面向,在精緻藝術起源的西方歷史中,擁有昂貴藝術品的人都是達官顯要或皇室貴族,相對在藝術品為高端物質的象徵下,本土工藝與宮廟文化是平民百性最容易接觸到的藝術文化。其中,李梅樹是少數暸解兩個面向且長期涉足的關鍵角色,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願意嘗試將自己的藝術信念,透過三峽祖師廟傳達給大眾。

動盪的民心與穩定的信仰

  回到一九四七年,這一年正是本篇故事李梅樹答應重建祖師廟的那一年,而這年正是戰後李梅樹在藝術成就、地方聲望最輝煌的時期,也是國民政府來台發生二二八事件的那一年。由於戰後民心動盪與政權轉換的暴力,當時人民無不處於恐懼與不安之中,李梅樹在政權轉換之際擔任代理街長,因而在地方肩負起照顧鄉里的重責。而此時重建三峽祖師廟,乃因為在此歷史背景下人民需要地方依賴的信仰,來穩定當下嚴峻的氣氛。

  本篇故事特別加入一則虛構的故事,除了描述當時李梅樹畫作的熱門與價值,也透過軍人的角色來凸顯緊張的社會氣氛,而此故事正是李梅樹答應擔任祖師廟重建負責人重要的轉捩點。透過路邊小童破壞軍人的寶貝畫作,與李梅樹神奇的修復技巧,以解救小童來提點亂世中的藝術創作,只是有權勢者的個人收藏,而這與李梅樹不隨波逐流的精神背道而馳。在重新思考當時民心的需求與藝術的服務對象之後,李梅樹下定決心接下重建三峽祖師廟負責人的大任。

三十六年的長久創作

  本篇故事在決定重建修廟之要務後,其實就已結束了這篇漫畫,因為李梅樹修廟共耗費了三十六年,其一生中歷時最久的創作,就是祖師廟的改建。也因為如此,三十六年的人生歲月要如何以如此少的篇幅描述與詮釋呢?因此,在本篇故事的編劇中刻意將斷點放在答應的信念。其建廟過程中也有許多值得一提精彩的故事,譬如他長期受日本西方繪畫的影響,深怕鄉親大老根深蒂固的中國廟宇美學,無法接受他的美學判斷與思維,在多次轉化與思考後,於是決定將「修廟」改為「重建」,拆除大量不合適的建築體,可見其過人的膽識與願景。

  李梅樹曾擔任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現改制為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雕塑系)及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教授,他透過學界的資源與藝壇的人脈,請來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陳慧坤、傅狷夫、林之助、梁丹丰、孫雲生、李秋禾、王逸雲、陳丹誠、歐豪年、蘇峰男等知名的畫家,陳雲程、于右任、閻錫山、林柏壽等知名書法家等,還有在此無法列舉的知名雕塑家與工藝師,參與三峽祖師廟的藝術工作者,堪稱當時臺灣藝術界的夢幻明星隊。可見他一旦答應就會做到最好,這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

藝術公共性與其精神的延續

  李梅樹這種職人的固執,可從他對抽象畫的態度感受到。在倪再沁的《茲土有情──李梅樹和他的藝術》一書中,談到李梅樹晚年正好是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最盛行的年代,當時臺灣的抽象畫如同李梅樹求學時日本的野獸主義那般成為最重要的主流,在此風潮下李梅樹不改其信仰,未曾放棄自己的職人精神,仍堅持超寫實外光繪畫,從這種堅持可知為何他能重建三峽祖師廟達三十六年之久。在純精緻藝術的藝術成就上,也許李梅樹不是臺灣最重要的畫家,但他在創作的精神與對事情的堅持上,是臺灣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創作者。

  本篇故事希望透過史料上的轉譯與改編,以漫畫讓李梅樹的職人精神成為藝術教育的典範,並讓大眾知道身邊也有如同三峽祖師廟那樣鄉土之人,願意花費一生之力,鞠躬盡瘁成就一件事。而我們應該以一種尊敬的態度,重新審視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雖然故事展現了比較正面的面向,但也有不少負面的故事,包含李梅樹與廟方對長福橋的爭議,以及李梅樹去世後未有後續接替等,目前三峽祖師廟廟方不願提及李梅樹與當時他所付出的一切,這是最可惜的部分。因此,本篇故事以此做為故事敘述的時間軸,試圖讓大眾重新體會李梅樹的精神,以輕鬆的角度觀看歷史,以及三峽祖師廟這個李梅樹留給後世最珍貴的禮物。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