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捕手

發稿時間:2020/05/29
黑洞捕手
黑洞捕手
作者|陳明堂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03/31

  《黑洞捕手》由陳明堂博士親自撰寫,詳實記錄下台灣團隊在黑洞攝影計畫中的各種歷程,克服高山症爬上4,200公尺高的火山、到美國西部沙漠拆除望遠鏡、在北極圈跟永夜奮鬥、與北極熊擦身而過……陳明堂出身台南,因為愛打撞球發現物理的實用性,撞出與科學的不解之緣,更引領他走進物理與天文領域,和世界各國聯手合作。在書中,我們不僅能看到陳明堂立定志向、堅守夢想的個人故事,也能透過他的眼睛,看見台灣專業人才發展軟實力以小博大,藉由發展天文觀測儀器,乘勢翱翔的奮鬥過程。

文章節錄

  4月10號清晨,我刻意起個大早,打算早些到達成果發表會的現場。天空一片湛藍,空氣清淨乾爽,在金色的晨光中,我沿著染井吉野櫻盛開的人工湖畔,走進長長的榆樹拱廊,映入眼簾的就是美國著名的國家廣場。在這裡,環繞白宮和國會山莊的是美國人引以為傲的史密松博物館、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等二十幾個科學文化機構。

  穿過了國家廣場,再走過兩條街,就到了記者俱樂部。

  進了會場,遇見這幾年一起工作的夥伴,大家無不喜氣洋洋。謝普多爾曼是今天的主角,看他在會場進進出出,後面還跟著兩台攝影機,只能簡單跟他打招呼,閒聊似乎要等晚一點。

  座席區中間的最佳位置保留給記者媒體,紐約時報、CNN、華爾街日報、美國科學人、日本NHK等等叫得出名字的主流媒體都在,EHT的團隊人員則分成兩旁。

  坐就定位,會議準時開始,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會長主持,幾位EHT的美國代表人物上台演說。

  九點零七分,多爾曼首次亮出M87*的影像,會場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幾分鐘後,所有世界主流媒體的網站立即出現同樣的圖像。現場的氣氛是自信的、歡欣的,有一種世界大同的感覺。

  直播當下,全世界有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同時在螢幕上看到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消息公布後,全球捲起一股「黑洞熱」。這張照片不僅登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主流媒體,連Google首頁的「doodle」都改成黑洞主題。

  當天晚上,史密松天文台作東,在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舉辦慶功晚會。我想,這張M87*的照片,應該會在這個博物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證明黑洞存在,然後呢?

  科學家們拍到了照片,或許證明了黑洞真實存在於宇宙當中,不再只是科幻小說的情節。或許有人會問:「是啊!黑洞存在被證實了,那又如何呢?」畢竟M87的超大質量黑洞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離我們實在太遙遠,在我們有限的知識理解範圍,這麼長的距離完全淡化了它對我們的任何影響,所以覺得這跟人類一點關係都沒有。

  知識演變成實際應用的轉換過程往往並不是那麼的直接,每一項發現不是都能像電晶體一樣,能夠立刻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例如,當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當下,科學家並不覺得這對未來有何用處。黑洞或許在當下看不到任何用處,說不定未來也不會對人類社會有任何的影響,但是它的存在再次驗證愛因斯坦的天才之處,告訴我們廣義相對論在宇宙的極端狀況下依然正確。

  這是一塊人類智慧成長的奠基石,也是在人類的知識拼圖中,填補了一塊找尋了百年的重要圖塊,讓我們接下來在探索宇宙、追求新知識的過程中,增加無比的信心。

  但這張模糊的照片只是個開端,之後還會有更多探索未知的研究繼續往前走,繼續照亮人類的知識長廊。台灣也因為這張照片,向世人宣告了我們的實力。

  在黑洞影像公布之前,丹麥的天文學家就對格陵蘭望遠鏡非常感興趣,所以賀曾樸特別飛到哥本哈根,與我們的丹麥夥伴一起公布黑洞成果,順便跟丹麥波耳學院談接下來格陵蘭望遠鏡的合作計畫。

  長久以來,格陵蘭這塊土地就如同丹麥的試驗地。丹麥的科學家對於格陵蘭的人文、地理、氣候、環境有著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知識,特別是如何在格陵蘭的冰原上架設工作站,來採集冰層中的冰核。我們想要借重他們在冰原上開發工作站的長足經驗,以及經營研究團隊的技巧與能力,也期待跟他們的天文學家,一起使用格陵蘭望遠鏡,共同進行天文學上的研究。

  這正是科學工作的基本精神:合作和共享,一起解決人類所面對的問題。這是雙贏的科學探索,並且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台灣可添增一位盟國。

  接下來幾年我們就會把格陵蘭望遠鏡搬往更北邊的峰頂觀測站,那裡的氣溫比圖勒更低,既沒有穩固的地基,也沒有豐盛的食物,有的只是未知的挑戰。但我們樂觀以待,正如蔡英文總統在2019年雙十國慶的致詞結語:

  「當我們可以上太空,可以看見5,500萬光年外的黑洞,那麼,眼前還有什麼挑戰,是我們沒有勇氣面對的?」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