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0年大泡沫

發稿時間:2010/10/16
民國100年大泡沫
民國100年大泡沫
作者|王伯達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0/09/30

  台灣外匯存底高居全球前四名,許多民眾以為是國家財富的象徵,財經專家卻擔憂下一次的泡沫危機來了。《民國100年大泡沫》提醒說,台灣房地產和股市等資產價格太高,尤其國民所得成長速度遠落後於房價,全民消費能力與家庭財務結構也不理想,泡沫遲早會爆破,最快將在民國100年開始破裂。

  作者王伯達是財經專欄作家,許多評論極具前瞻性與影響力。這本書指出,1990年代前的台灣與日本,乃至今日的中國,都曾因外匯存底爆增帶來資產泡沫。以房地產為例,央行大量釋出貨幣,營造寬鬆貨幣環境,使台灣房價在亞洲國家高居第三名,但台灣經濟基本條件不足以支撐這種房價,資產泡沫的警訊開始出現。

  這就像1985年到1989年間日本房價已過高,日本人卻認為不會下跌,資金仍瘋狂湧入房地產市場,後來證明當時日本房市的確處於泡沫中,沒來得及跑的投資者全都損失慘重。

  所謂泡沫的破滅,最先是股市「崩壞」,接著是房地產,雙雙下挫後,會出現一連串骨牌效應,例如法拍屋數量會爆增,很多人不再負擔得起房貸,建商也會出現財務危機,然後,這個危機將擴散到金融業以及其他產業,最後會把政府財政拖下水,受害者將是全民。

  作者認為,大家應該共同要求政府對於泡沫做正確因應。例如,大型建商或財團利用現行偏低的地價稅與房屋稅養地並操控土地價格、炒作台灣房地產市場,就應改革土地稅制;基本工資也應調高,以改善勞工家庭所得。總的來說,不了解房價為什麼這麼高的讀者,可從這本書獲得解答,但泡沫的因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應集眾人之力,才可能降低災害。

文章節錄

第16章 停不下來的泡沫

  我在第三至六章分析了國際間幾個著名經濟泡沫的成因、過程與結果,發現這些資產泡沫共同的指標就是「外匯存底的詛咒」,也就是快速且钜額累積的外匯存底,而這背後所代表的就是大量的本國貨幣在國內市場釋出,進而推升了資產的價格而形成泡沫。

  台灣在二○一○年七月的外匯存底高達三、七○一億美元,位居全世界第四名,從前述各項指標來看,都可以發現這個數據是大幅偏離正常水準的。這意味著台灣的金融體系中囤積著過多的新台幣。浮濫的資金加上長期的低利率,必然造成資產的泡沫,而我們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發現,目前的台灣正處於一個極大的資產泡沫之中,許多指標都顯示我們正經歷一場規模遠大於一九九○年萬點泡沫的危機。

  我們已經知道,鉅額的外匯存底是因為央行長期以來壓抑新台幣所創造出來的產物,它同時也創造了資產泡沫這個副產品,而我認為在現行的制度之下,這個泡沫是無法自行停下來的,它的下場就只有破滅一途。

中央銀行:球員兼裁判

  我不認為台灣的中央銀行會在沒有外力干涉之下主動去扭轉這個趨勢,這點從二○一○年上半年以來央行屢次介入外匯市場,砸下重金壓抑新台幣的手法便可看出,因為它現在已經把外匯存底的泡沫吹到一個連自己也無法控制的地步。

  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的外匯存底金額成長了三百五十倍,金額增加了三、四七○億美元。上一次外匯存底快速累積的年代是在一九八○至八六年間,後來由於政府認為外匯存底已經相當充裕,再加上美國對台幣升值的要求,因此在一九八七年修改了〈管理外匯條例〉,允許企業與個人持有外匯,從此央行不需要再強制印製新台幣來購買外匯,外匯存底便出現一段平穩的走勢。只不過在當時台灣經濟成長強勁的背景之下,當央行不再印製台幣購買外匯存底,台幣便出現大幅且快速的升值,使得擁有七六八億美元外匯存底的央行出現了六、三四九億元台幣的帳面虧損,連續四年沒有盈餘繳庫。

  〈管理外匯條例〉在一九八七年六月時增訂了第26-1條,該條文明確表示:「本條例於國際貿易發生長期順差、外匯存底钜額累積或國際經濟發生重大變化時,行政院得決定停止第七條」,而第七條指的是「左列各款外匯,應結售中央銀行或其指定銀行,或存入指定銀行,並得透過該行在外匯市場出售;其辦法由財政部會同中央銀行定之」,這表示在這條例訂定之前,所有的外匯必須賣給中央銀行,也因此造成外匯存底大量的累積,而在此條例訂定之後,行政院即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宣佈使用〈管理外匯條例〉第26-1條,外匯存底增速因此減緩,台幣得以反映真實的價格。

  然而,一九九五年央行訂定〈外匯收支或交易申報辦法〉,規定「中華民國境內辦理新台幣五十萬元以上等值外匯收支或交易結匯之本國人或外國人(以下簡稱申報義務人),應依本辦法之規定申報。」而後,央行對於外匯的管制逐漸趨嚴,二○○一年央行修正〈外匯收支或交易申報辦法〉第二條規定「中華民國境內有結購管理外匯條例第十三條各款所需支付外匯或結售同條例第七條第一項各款所列或其他合法取得外匯之必要,其金額在等值新台幣五十萬元以上者(以下簡稱申報義務人),應依本辦法之規定申報。」至此,一九八七年放寬的結匯限制已形同虛設,掌控權又回到了央行手裡。

  除此之外,央行在外匯政策上還持續訂定了許多不合理的規定。

  例如自一九九八年起便開始管制國有銀行承作「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簡稱NDF),如此一來,國有銀行不但無法在匯率出現大幅波動時靠著自有資金交易獲利,同時當新台幣強勁升值時,企業客戶多半偏好避險成本較低的海外NDF,這讓無法承作NDF業務的國銀毫無與外商銀行競爭的能力。這樣的做法雖然大幅提升了央行對於匯率的掌控權,卻嚴重扭曲了匯率的真實性以及國銀股東的權益。

  一九八七年,失去外匯掌控力的央行由於台幣出現升值的趨勢而面臨钜額的虧損,外匯存底的累積速度也因而趨緩。然而當央行強化匯率管控的權力之後,二○一○年七月,央行所擁有的外匯存底已經累積到三、七○一億美元,這表示新台幣如果兌美元升值一%,那麼央行帳面上就會出現一千多億台幣的虧損,如果升值超過一○%,那麼目前央行帳面上將近一.三七兆元新台幣的淨值將會趨近於零,這樣的天文數字不管換了誰來當央行總裁,應該都是承受不起的,因為當你想要讓新台幣彰顯真正價值的時候,這钜額的虧損將會拖累央行的經營績效,反映在國庫的盈餘收入,而以現在的外匯存底規模,央行只能讓這個泡沫繼續吹下去,而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在現行的制度之下,央行只得繼續印製「新」台幣來壓抑新台幣的價值,因為它已經無法回頭了。這樣一來雖然成就了央行,卻釀成了全台灣的資產泡沫。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