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

發稿時間:2010/10/23
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
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
作者|羅伯.洛蘭德.史密斯
譯者|陳品秀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0/06/04

一般人在求學過程多多少少要認識哲學,但也懷疑哲學就是胡思亂想;社會人士則多覺得哲學書很無聊不愛讀,但又認同哲學家如孔子、蘇格拉底、佛洛伊德等人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牛津大學畢業的哲學專欄作家羅伯‧洛蘭德‧史密斯所寫《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在生活中闡釋哲學,讓哲學變得有趣又實用。

  中國古代哲人莊子曾夢為蝴蝶,提出「莊周夢蝶」的哲學論點,寓意人無法區分真實與虛幻;西方也有十七世紀哲學家笛卡兒呼應提出「我思故我在」的類似觀點。本書綜合哲學家的思辯,帶領讀者從早上醒來後,經歷一整天生活的哲學之旅。

  例如,蹺班是因為人有需要自由的欲望,既然必須要上班,蹺班就很有引誘性,既可讓人在蹺離工作崗位時獲得自由,同時維持既有社會關係。人在思考有沒有真正的自由時,就是應用哲學。此外,逛街購物妝扮美好的外表,有其自戀哲學,晚餐則與文明有關,吵架有心理治療作用,青少年反叛期可從基因學解釋……,哲學並不抽象,而是人類文化的一種解釋方法。特別的是,作者以哲學解釋逛街、泡澡、看電視等生活行為,加入電影情節或文學作品作解釋,讀起來輕鬆幽默,讀者也許還會深思:人生的問題真的就是哲學問題嗎?

文章節錄

《和蘇格拉底吃早餐,與傅柯一起跑步,跟著佛洛伊德去shopping,隨著彌爾去蹺班……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

泡澡

  泡澡應該是你無須思考,生來就會的一件事,不需要任何指導方針。凡需要指導方針的事情,應該都有一定的難度才對。

  喜歡的話,你也可以拿淋浴和泡澡做比較。雖然你可以說,淋浴重現了淋雨的自然感覺,不過,在你的浴室一隅營造岀一場迷你熱帶季風雨的新玩意,基本上是一種科技產物。泡澡就像是和藹可親的長號手,你只須打開水龍頭讓水流出即可,反之,淋浴則需要先把水往上推,然後迫使它再次往下――「迫使」一詞的英文「force」,是瀑布的另一個說法,而尼加拉瓜瀑布那種萬馬奔騰力道,正是每位淋浴者所渴求的效果。這種水科技的壯舉意味著,安裝淋浴時會把馬達、管線和栓頭等各種鉻管,盡量隱藏起來(或有些會刻意把這些鉻管當成一種特色,作為工業能力的展現)。現代淋浴間以明管或暗管,以寬大到可以直接走進去的入口,以石板地磚和可以讓沐浴者全身覆滿泡泡的植物萃取沐浴用品,意圖把自己設計成一處熱氣瀰漫的洞窟,一個神奇地從你牆上汨汨冒出的溫泉,彷彿你的牆壁就是石灰洞穴,這種做法不但隱去了它的科技元素,同時還複製了泡澡的舒適感。不過,科技總是有倒向臨床科學的可能,那份蒸汽繚繞的舒適感很快就變得岌岌可危。特別是以透明壓克力門扇圈圍起來淋浴間,原本是想要打造成一個安全的小盒子來保護你的隱私和舒適,不料卻變成一種轉發器或掃瞄裝置,可以讓你帶著重新排列過的質子從裡面走出來。因為你是站著的,所以你的警覺性會比躺著泡澡好很多,不過你的暴露程度卻也因此比窩在浴缸中高出許多。如果你喜歡,你可以選擇浴簾,可是別忘了希區考克(Hitchcock)的提醒:光靠一張簾子絕對無法確保你的安全――希區考克用浴室提醒我們,史匹柏(Spielberg)則是以海灘提醒我們。

  並不是說泡澡就不會出現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情節。浴缸那種有如棺材般的外形,常令人聯想起躺在裡面的冰冷屍體,聯想起約翰‧喬治‧海(John George Haigh)的「酸浴」(acid bath)受害者,以及只要一個吹風機就足以讓致死電流穿過看似平靜的小湖。然後,在其他診所裡,你還能找到更不具吸引力的「海綿擦浴」――為可憐仰躺的虛弱多病者沾濕海綿擦拭身體。然而,上述種種雖有點滑稽但尚可忍受:比起淋浴的悲劇斷頭台,泡澡可說是輕歌舞劇的道具,是供一只玩具船悠遊的超小型水庫,在這裡,「泡澡」(bath)是「矯揉造作」(bathos)的簡稱。或許泡澡所產生的水面高度問題,不只和它的水平面向有關,也和泡在水中的失能效應有關,和它的運動阻力有關,水會導致身體的無力與遲緩,讓我們有如太空人般處處受到牽制。泡澡減緩了我們的動作,讓我們更具人性――泡澡幫助我們確認了人類這個物種的人性,無論你長到多大,無論你距離洗嬰兒澡的時代有多久,做為一個必須工作也必須休息的人,你需要在子宮的羊水裡被撫慰。幫新生寶寶辦送禮派對(baby showers),沒問題,但是幫嬰兒淋浴(showering baby),那就免了――泡澡就是每天帶我們回到初始的所在。

  可以說,就像泡澡和羊膜有關,泡澡也和失憶有關,它甚至能催你入眠(這絕不可能發生在淋浴的時候)。不過,如果睡著會有淹死之虞,那你可以試著用冥想來中斷你短暫打盹。近來,西方世界的泡澡喜歡假裝成東方世界的模樣,調低燈光,點上蠟燭,摻入幾滴精油,這些元素共同召喚出一座水聖壇,一方蓮花池,讓人漂浮其中,進入深層放鬆的狀態。然而,與一般人的想法相反,由佛教所倡導的這種冥想狀態,其目的至少是和放鬆背道而馳――不是要讓你的思想神遊,而是要提升你的意識。這種「提升過的意識」和吸食迷幻藥所產生的亢奮或幻視不同;不會有大量的自我意識閃閃湧出;也不會讓你取得超能力,讓你像動作英雄一樣聽得見火星生物發出的聲音。在佛教傳統中,冥想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意識,而提升意識意味著全然活在當下,如此一來,你就能密切意識到周遭的每一件事,甚至可以從鼻息的一呼一吸之間分別出進出空氣的不同溫度――試試看吧。不過這有什麼好處呢?在做這種「修行」(bhavana)冥想練習時,你必須訓練你的心智不隨意浮動,藉此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痛苦。當你靜靜浸泡著的時候,你的心思幾乎會無可抗拒地轉向幻想,幻想那個你想親吻的人,幻想你渴望已久的加薪,而幻想會讓你置身於欲求的狀態,亟欲追求某些當下所沒有的東西。根據佛教的說法,這是不好的,因為欲求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它會讓你產生對某些東西的依戀,進而受制於它;就像微溫洗澡水上發亮的肥皂泡沫,欲求會生出膚淺的興致,讓我們一時被那珍珠般的光彩所迷惑,忘記底下的水溫――你活在當下的能力――已逐漸冷卻。冥想將你拉回此時此刻,削弱你對幻想物的上癮迷戀。無論入浴或出浴,都交織著雙重好處,既可讓腐蝕你的渴望平靜下來,又能讓你專心探索事物的本相。

  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就是源自於這種類似意識提升的東西,發生在史上最有名的泡澡當中。這指的當然是希臘哲學家兼科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發現浮力定律並喊出「找到了」(eureka)的那一刻。在那個沒有「維基如何」可供查詢的年代,他必須運用自己的科學巧思來解決他被指定問題:能否在不破壞皇冠情況下,例如摳下一小塊或加以熔解,檢測出國王的皇冠是否以純金打造,或是摻雜了其他便宜的金屬,好讓工匠賺取更多利潤。就在阿基米德坐於他的肥皂水中時,他突然想到可以把皇冠丟進水裡,以它排擠出掉的水量,來確定皇冠是否具有純金的密度,也就是說,檢測密度是否與體積相符。「找到了!」他高喊著,欣喜若狂地邊跑邊跳,直奔大馬路,完全沉浸在發現這項新物理定律的喜悅當中。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