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

發稿時間:2020/09/11
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
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
作者|伊丹.班—巴拉克
譯者|傅賀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0/09/03

  《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這本科普書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把免疫系統跟病原體用擬人化的方式,讓讀者彷彿在看一齣齣精采的宮鬥劇,病菌為了想要侵入人體並生存下來,透過各種管道,發揮了偽裝、欺敵,甚至綁架勒索的伎倆。而人體的免疫大軍雖然忠心耿耿,但偶而也會出錯,甚至會陣前叛變……。從這些爾虞我詐的交手過程,我們也清楚地認識了人體裡最精密也最不可思議的保命機制。以及,我們還有多少未知的領域等待去探索。你可千萬要好好活下去啊!

文章節錄

《:史上最有趣的免疫系統科學漫談》

  要開始免疫系統之旅,我們不妨把自己設想成病原體,從它們的角度來感受一下免疫系統。當然,這個思路免不了要打一點折扣,因為即便我們努力想像病原體是如何感受環境的(這一點也不盡然,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與腸道寄生菌的生活差別太大了),一個微生物在進入人體的時候會遇到無數看似不相關的威脅,都可能要了它的小命。所以在行進的過程中,我會不時停下來,解釋發生了什麼。我也會提到,不同類型的病原體會引起不同的免疫反應。好了,我們開始吧。

現在,有一個細菌,它剛剛遇到了人類宿主—讓我們跟緊它。大多數細菌根本不在乎人類;它們不會來煩我們,甚至不理會我們。不過,少數細菌卻極為擅長在人類組織中生存繁衍,它們甘願為了它們選擇的生活方式而承擔隨之而來的風險。對那些僥倖攻克了人體防線的細菌而言,人體為它提供了極為優渥的資源—幾乎無窮無盡的食物,和溫暖、穩定的環境,細菌需要的一切這裡都有。

細菌可以從任何地方進入人體,但是很可能第一個接觸點是皮膚—嚴格說來,皮膚也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因為它為人體提供了一道由多層細胞組成的可靠的物理屏障,而且大多數時候都能有效抵擋病原體入侵。許多細菌只能走到這裡,然後要麼放棄就此死去,要麼在皮膚上安營紮寨,靠著我們分泌的油脂和它能找到的一切營養生存。有時候,它們會讓皮膚起疹子或者導致皮膚感染,但是正常情況下,它們跟無數生活在我們皮膚上的細菌擠在一起,不會給我們添什麼亂子。不過,一旦皮膚出了問題—傷口、微小的切口、擦傷、蚊蟲叮咬、燒傷,都會成為病原體溜進身體的入口。

另外一種常見的進入方式是通過口腔。一些入侵者會直達肺部和呼吸道的其他部位;另外一些則會到腸道裡去碰碰運氣,要知道,腸道裡本來就有無數熙熙攘攘的細菌,它們被稱為人體的「菌群」或「共生細菌」;還有一些會試圖沿著人體消化系統的黏膜上皮細胞進入人體內部。

還有一些細菌會瞄準人體的下半身,有些會試圖通過泌尿生殖道進入,這真可謂是「富貴險中求」,但是它的優勢是便於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對某些離開人體就無法存活的病原體來說,這很重要(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愛滋病毒〔HIV〕),因為它們必須等到現在的宿主與另外一個人有身體接觸的時候,才有機會傳播到下一個宿主。

當一個病原體可真是不容易,它們的生存機會非常低。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能夠抵達目的地,絕大多數都死於入侵的途中:還沒來得及跟人體接觸,就死在了地上、牆上、海水裡,或者某人的手帕上;死於外界環境中不適宜它們存活的溫度,或者皮膚上危險的化學物質,或者胃裡的胃酸和腸道裡的消化酶(酵素);死於其他已經寄居在人體內的細菌(因為要競爭食物,有時也被直接攻擊),它們對這些新來者可沒什麼尊重可言。腸道菌群甚至會向人體揭發病原體,並向腸道表面的細胞發出化學信號,使它們收縮,讓病原體難以進入。那些活下來的細菌仍然可能會被腸道裡的菌群擠走,被尿液(如果它們試圖走這條路徑的話)或淚液、唾液沖走,或者被纖毛(肺部和呼吸道內皮細胞上類似毛髮的細微構造)趕走。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