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營移民:吉野村回顧錄

發稿時間:2020/12/25
官營移民:吉野村回顧錄
官營移民:吉野村回顧錄
作者|清水半平
譯者|斎藤光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11

  1910年開設的吉野移民村,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到1930年代才開始顯現蓬勃生氣。在這段辛苦的過程中,清水半平始終扮演重要角色,被稱為移民村之母。本書出版於1971年,是在戰後吉野村移民大大小小集會後,為應移民需求而做,紀錄著眾人的共同記憶。又恐怕後世不知移民村始末,因此也詳述移民村的發展歷程。其實,在移民村的相關研究日增的現在,官方資料信手可得,珍貴的反而是不見於官方資料的個人經驗。

文章節錄

  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十一月十四日,是我第一次踩上這片土地的紀念日,當時我二十一歲。

「花蓮港到了,」服務員邊走邊喊。天色微亮,汽笛的長鳴聲,明明已是晚秋,穿著冬衣仍然感覺太熱,從船上望去,離岸邊還在兩公里之外,船底鋪著一張大網。

  「嘿喔~嘿喔~」傳來了令人不安的聲音,工人們用力拉著粗繩才將船拖上陸地,太平洋的浪潮,讓船不停的晃動,鞋子就這樣穿著踏入海水之中,登上陸地。

  岸上,幾乎是全裸的男子,還有一些揹著孩童的原住民婦女吸著用葉子捲起有如手腕般的香菸,穿插在其中,嘰哩咕嚕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對於我的妻子而言,那些全裸的男子稱她為「上等女人(カッパハイババヘイ)」,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原住民,覺得有點怪怪的。

  當時一起下船的人約有三十多人,除了我一家八口外,大家都是到花蓮港廳的人。

  「有從高崎來的須田君嗎?」

  「有!」我大聲答應著。

  「我是板鼻的須田,特地來這裡迎接您!」

  大聲呼喊著我的那個人,便是日後對造村功蹟卓著的元老——須田菊造君,以及兒子——清基君,對於此兩人的事情容之後再做介紹,他們是搭乘早我一班的船隻,於十一月十日上岸的。

  從上岸的地方南濱到街區相距約兩公里,陸地上設有輕便手壓式鐵路,特地為通往吉野村而鋪設。

須田君和我們一同擠在臺車上,向我們介紹街道、村莊以及原住民的情形,其實當時根本沒有街道,只有通往花蓮港的一條路而已,右邊看到一張油漆塗的「賀田組事務所」招牌映入眼簾,左邊的遠處有個小車站,右邊的山丘下有郵局房舍,街道中央的左側是「鐵道部出張所」,再過去一點,有寫著主管單位花蓮港廳的「役所」,規模有如日本鄉下的村辦公所,即使街道尚未成形,但內地人的商店一家家地開起來,和內地的驛站有點相似。

  當時聽到街道深處有府立醫院和法院出張所時,不禁想起造街動作己經啟步了。

  廳政府前左轉有鐵路平交道,鐵路又狹又細,是街道還是水田無法分辨,只是一望無際的濕地,上面長滿短短的雜草,跨過荒地步行幾步,可以看到被刺竹包圍的茅草原住民住屋,刺竹密林是原住民的防衛線,道路邊據說有掛首級的棚架,通過原住民村落之後,有二十多間平排著的房屋,這裡是指導所和小學校,左邊較大的是布教所,據說我們將在此居住,我們向須田君父子道謝辭別。

  港是驚濤海岸,大船只停在遙遠的海上,高聲喊著嘿~喔~的工人們,有著刺青的赤裸身體,令人非常驚恐破膽。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