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未來式

發稿時間:2021/02/26
亞洲未來式
亞洲未來式
作者|帕拉格‧科納
譯者|吳國卿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02/25

  我們對於自己身處的亞洲,是否有著足夠的了解?21世紀,世界已轉而聚焦於亞洲,取代以往由歐美主導的局勢,台灣位處於亞洲的關鍵位置,尤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貿易、金融與外交,到文化、娛樂和觀光,亞洲不斷強化區域性網絡的連結,由內而外打造出強而有力的堅實架構。世界的未來,將由亞洲決定。

文章節錄

《亞洲未來式:全面崛起、無限商機,翻轉世界的爆發新勢力》

亞洲經濟學

  中國觀察家經常有兩個兩極化的觀點:中國如果不是將吞噬全世界,就是已經瀕臨崩潰,然而這兩個觀點都不正確。儘管不停地觀察中國內部的政治和經濟運作,大多數局外人缺少對中國政治經濟的了解。有些人預測中國的經濟在西方金融危機後會直線下墜,他們沒有注意到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日增,且歐洲提供的緩衝使中國得以免於這種命運。另一些人警告中國過度借貸給國有企業,他們忽視了政府調整結構的努力,以及投資人甚至要求買更多這些公司的股票。還有那些批評中國鋼鐵產能過剩的人,不了解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把供應轉移到鄰國的作法。這些例子顯示中國不是浮在亞洲之上的一個巨島,而是中國擁有比任何國家都多的鄰國,它以許多互賴和互利的方式深植於亞洲的經濟體系。未來是亞洲的,即使對中國來說也是如此。

  中國經濟的逐漸減速並不代表亞洲故事的尾聲。隨著中國減速,其他國家正在加速。我們正進入從戰後日本和南韓啟動的現代亞洲成長的第三波,接續日本和南韓之後的是大中華區(先是台灣和香港,然後是中國大陸),以及現在由南亞和東南亞推動的階段。每一波都各有一組處於經濟產出人口甜蜜點的新國家,且每一波都佔亞洲龐大人口的更大比例。在一九六○和一九七○年代,日本和南韓的總人口不到一億五千萬人。一九九○年代的中國只有略超過十億人。今日從巴基斯坦到印尼的高成長經濟帶涵蓋二十五億人,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三角地區的西亞高成長區則另有三億人。亞洲的五十億人口將迎來比之前經歷過的更長、也更大的成長波。

  亞洲的集體韌性代表由日本、接續的小龍經濟體和中國驅動的五十年整合所累積的成功。現在隨著東南亞繼承了「世界工廠」的衣缽,一個由日本、韓國、甚至中國公司外包給這個地區的過程,意謂另一個轉型正在開始。日本、韓國和中國是高儲蓄社會,但隨著其人口老化和花費儲蓄,它們的消費正在攀升。正如日本、新加坡和南韓是中國崛起時最大的非中國投資者,它們以及中國本身,仍然是該地區最重要的資本出口國,它們正藉由基礎建設、工業和科技協助亞洲的開發中國家升級。雖然東亞仍吸引亞洲對內總投資的逾一半,南亞和東南亞經濟體如印度、泰國、越南和印尼正快速攀升,這要感謝老化的亞洲在年輕的亞洲投資: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中位數年齡不到三十歲。因此亞洲的成長是增添式的,而非替代式的。

  亞洲的財富也一代比一代增加。匯豐銀行(HSBC)前董事長歐智華說:「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夢正在變成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夢:房子、汽車、智慧手機、旅遊、銀行帳戶、醫療,與更多家庭可以不受限制地向上流動的社會。」在國內生產更多產品與服務、貨幣貶值、商品價格下跌、通膨受到控制,和區域內貿易增加的情況下,亞洲人用自己的貨幣以遠低於西方人用美元或歐洲的價格買更多東西。亞洲人不需要達到美國標準的富裕就能過好生活。的確,大多數亞洲人不會趕上西方的人均所得。中國的人均所得和俄羅斯或巴西的人均所得差不多,但比不上美國或英國。但這不是重點。亞洲社會專注在維持高就業率,保持生活的成本在可管理的水準,以及提升基本服務的普及率。

  二十一世紀的物質追求,可以用美國發明的統計度量GDP來代表,但只是成長不足以實現整體的福祉。在二十一世紀,整體的發展已變成衡量國家進步更好的標準。最近編製的包容性發展指數(IDI)不僅衡量經濟規模,也納入預期壽命、失業率、中位數所得、貧窮水準、貧富差距、家庭儲蓄、碳密集度和其他因素。在亞洲,澳洲和紐西蘭的排名最高,其次是南韓和以色列,都名列全球前二十大國。次一級的新興亞洲在包容性發展的大多數指標上都呈現大幅進步,包括亞塞拜然、馬來西亞、哈薩克、土耳其、泰國、中國、伊朗、越南、印尼和菲律賓。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