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轉

發稿時間:2021/06/25
大逆轉
大逆轉
作者|林庚厚, 梅根.尼利
譯者|許瑞宋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6/22

  金融已經成為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因此很難想像一個沒有金融的世界。一九七○年代,金融業僅占美國經濟中所有企業利潤的15%,到了二○○二年,金融業的獲利已經大幅成長,占美國經濟中所有企業利潤的43%。在利潤成長的同時,金融業務愈來愈複雜,證券化、衍生商品交易和基金管理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而且這些交易多數發生在金融機構之間,而不是個人或企業之間。近年各國對經濟不平等的熱烈討論當中,經常提及「金融化」的重要性。然而什麼是金融化?金融化又是如何擴大貧富不均?

本書針對何謂金融化與其歷史背景,以及金融化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擴大貧富差距,提供了非常完整清楚的解釋。

文章節錄

《大逆轉: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

第一章 總結

  什麼是金融?什麼是金融化?雖然這些名詞十分常見,但極少有人提出明確的定義。我們認為金融應視為一種社會契約,其功能是調動經濟資源以促進生產和消費。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金融在許多社會發揮了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作用。但是,金融可能因為發展過頭而適得其反,此時金融會阻礙(而非促進)生產並擾亂(而非穩定)消費。金融的角色從經濟的僕人變成經濟的主人,這種逆轉就是我們所講的金融化。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金融化一直是美國經濟的一個標誌性特徵。轉移到金融業的所得在二十世紀最後二十五年間急速增加。連非金融企業也將注意力轉向金融市場,耗盡它們的資源以支付股息和回購股票,同時靠放貸和其他金融活動獲利。與此同時,美國的家庭為了應付經濟不確定性和把握社經流動機會,背負愈來愈重的債務。隨著金融成為美國政治、商業和文化領域的主導組織原則,這些發展創造出一個反饋迴圈。

  金融化興起是一系列歷史事件交織的成果。布雷頓森林體系勾勒出二戰之後的國際貨幣秩序,指定美元為全球儲備貨幣。隨後的冷戰將美國奉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火車頭,而美國刻意維持對盟友的貿易赤字,以輸出美元促進盟友的戰後重建。隨著美國失去它在全球製造市場的壟斷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一九六○年代開始崩潰。持續的貿易失衡、美國的黃金儲備縮減,以及越戰造成的財政危機,全都是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尼克森總統任內終結的因素。但是,美元得以維持其地位,一方面是因為原油交易以美元計價,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沒有足以與美元競爭的儲備貨幣。這種不穩定的主導地位為美國急劇轉向金融化奠定了基礎。

  一九七○年代的危機激發了一連串的企業動員,目的是對抗一九六○年代的社會改革運動。自新政面世以來,美國許多政策都根據以政府為中心的凱因斯模式頒行,但是對這種模式的質疑以及動盪的總體環境,導致銀行開始在監理規範的灰色地帶創造金融產品。金融業提出了具說服力的解除管制主張。聯準會在滯脹時期選擇重視貨幣秩序甚於就業,因此造就的利率上漲和外資流入有利於金融活動。很快就連非金融企業也把握這種發財機會,藉由放貸和投機活動向金融市場擴張。

  這些發展在一九八○年代雷根入主白宮時來到關鍵階段。隨著雷根政府利用美元的主導地位實現債務驅動型成長,凱因斯模式被市場理想主義取而代之。美國必須在沒有黃金支持的情況下維持美元的地位,政府為此取消大蕭條期間制定的所有限制(廢止《葛拉斯史提格爾法》是標誌事件),並鼓勵企業和銀行整合,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事後看來,這一切就像一個不知不覺間搭起來的紙牌屋。

  伴隨著金融化而來的是經濟不平等快速加劇。在本書稍後的章節,我們將探討金融如何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使它變得更不平等,但我們必須先審視不平等這個概念。除了追求公平,不平等為何重要?經濟不平等在美國如何日漸加劇?如何解釋誰贏誰輸?在探討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將為不平等加劇提出一個完整的解釋,說明金融化如何成為美國不平等加劇的根本原因。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