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發稿時間:2021/09/17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作者|沈大偉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7

  新冷戰真的到來了嗎?這場大國交鋒誰會占得上風?中國崛起美國衰弱乃大勢所趨抑或暫時表象?針對上述很多讀者關心的問題,本書作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以美中在東南亞的競逐為觀察對象,結合實地訪查、文獻研究和客觀數據,寓精闢見解於扎實剖析之中。

  作者以美中在東南亞的競逐為觀察重心,結合實地訪查、客觀數據和文獻研究,將他飽含洞見的回答,寓於深刻剖析之中。

  沈大偉認為,美中爭奪支配力和影響力的煙硝,遍及全世界,而以東南亞為震央。美中在此地區的對抗,可說是兩強在全世界對抗的縮影。所以,掌握美中在東南亞博弈情況,即掌握了這場賽局的全貌。

文章節錄

  中美間初啟的戰略性競爭,已在世界各地和東南亞醞釀了一段時日,但二○一二年歐巴馬總統推出「重返」(pivot)亞洲的政策後,巧妙周旋於北京、華府間的作為大增。「重返」又稱「再平衡」(rebalance),政策包括許許多多實務內容,但東南亞是此政策的主要地理焦點。美國這項倡議最初為整個東南亞地區所樂見。但久而久之,它被視為辭令而非現實─尤其當歐巴馬政府沒有針對中國於南海造島一事挺身直面中國,或是在歐巴馬執政最後一年期間,海牙法庭作出否決中國南海主權聲索的劃時代仲裁後,美國政府卻沒有支持菲律賓。歐巴馬政府這方面的失策,更加重東南亞地區某些國家覺得華府只會發「空包彈」的認知。但整體來講,二○一七年一月歐巴馬卸職時,美國在東南亞的地位或許來到史上最強固的程度。

  「重返」政策令北京意外,刺激北京提升中國在東南亞地區多個領域和國家的存在感。此一新的當務之急首次明擺到檯面上來,是在二○一三年十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委員會舉行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這樣的主題列為中央委員會層級的議題,非比尋常,顯示其重要性。中國國家主席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該座談會,對此閉門會議做了重要談話。中國領導階層決定加強與周邊亞洲國家的外交關係,這並非頭一遭─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就有過。有人將中國深耕東南亞的這十年(一九九八─二○○八),說成中國─東協關係的「黃金十年」。但那之後,北京在其「強勢年」(year of assertiveness),二○○九至二○一○年,出現咄咄逼人的行為,從而大大抵消取得的成果。在強勢年期間,中國開始欺凌許多鄰國,二○一一至二○一二年才努力改善區域關係。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的召開,標誌將重啟優先關注東南亞。會後,中國針對東南亞提出多項新措施,不只在外交領域,也在安全、文化、尤其經濟領域,以修補受損的形象和關係。

  其中,「一帶一路」倡議(後來更名為「帶路倡議」)是截至目前最值得注意的主動出擊作為,史無前例的超大規模計畫。帶路倡議早在二○一三年九、十月習近平於哈薩克、印尼的兩場演說中首露端倪,但直到二○一七年五月十四至十五日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習近平利用接待來自一三○個國家和七十個國際組織之二十九位國家元首和官員的機會,才正式宣布啟動。二○一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北京召開了第二屆高峰論壇。

  帶路倡議構想了大量基礎建設項目,企圖透過橫跨歐亞大陸的陸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橫越南海經印度洋、紅海到地中海的海路(「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亞洲與歐洲連在一塊。除許多商業性項目已經動工外,包括興建港口、電廠、電網、鐵路、公路、工業園區、商業與金融中心、電訊設施、住宅區,尚有多個項目在計劃中。這兩條路線沿線的國家亟需這類基礎建設,因此帶路倡議一般來講廣受大部分國家歡迎。由於帶路倡議與本書內容相關,我親自走訪了其中幾個項目,採訪了幾位相關政府官員(中央和地方都有),受訪官員多正面看待帶路倡議。目前,中國聲稱已有六十多個國家參與這個投資達一兆美元、為期多年的倡議。東南亞在其中是要角,東協每個會員國都有某種程度的參與。

  帶路倡議立意宏遠,但至少要等到五年後,分析家才能充分評估中國此倡議的成敗。東南亞有些人心存懷疑。越南某學者出身的官員告訴我:「中國想利用一帶一路擴大影響力,但其他國家並不信任中國。」印度對此構想也明顯態度冷淡,不願參與。不過,儘管帶路倡議在實行過程中很可能遇到重大難關和某些失敗,但一定會有所成。

  雖說有人心存懷疑,但帶路倡議無疑顯示中國對其亞洲周邊國家正在展開新的積極作為。因此,二○一七年時,有北京的拉力,加上東南亞大部分國家明確的推力,促使該地區國家更加融入中國的地緣經濟、地緣政治,以及地緣戰略性質日益濃厚的範圍裡。這一轉變的確非一夜之間發生,而是隨著東南亞人開始判定歐巴馬的「重返」政策為口惠而實不至後,逐漸形成。新加坡外交部無任所大使陳慶珠認為,「其實某些東協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重新與中國結盟已有頗長時日。柬埔寨、寮國,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泰國、汶萊、馬來西亞,都在未大聲宣揚下投入中國的勢力陣營。」泰國傑出學者蓬蘇迪拉克(Thitinan Pongsudhirak)呼應陳慶珠看法:「藉由逐個擊破東協成員國,中國在東南亞占了上風。如今沒有哪個東南亞國家承受得起獨力挺身對抗中國的代價。」

  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在靠近中國後看到實質好處,而且目前為止未因這麼做招來華府的反制。馬來西亞外交部某高階官員告訴我:「我們不從意識形態角度看待中國,純粹從實務角度就事論事。中國需要朋友,我們能成為它的朋友。靠近中國,我們會付出什麼代價?美國能拿這種情況怎麼辦?」馬來西亞外交部另一位高階官員說得更白:「關於東協和馬來西亞為何倒向中國這問題,答案很簡單,就是錢。錢是老大。中國提供鉅額投資和市場。」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