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感對話課

發稿時間:2021/10/08
質感對話課
質感對話課
作者|潘月琪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08

  資深口語表達訓練師潘月琪繼暢銷書《質感說話課》又一力作:《質感對話課: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的言談美學》,再探高品質言談表達藝術。  自媒體時代當道,無論是直播、YouTube影音或Podcast,如何讓閱聽者一聽上癮,產生正向傳播效應,有賴於細緻的口語表達藝術。擁有25年主持及教學經驗的潘月琪,將帶領讀者逐步修整與人說話的方式,邀請讀者一同思考,如何把「質感」發揮在職場對話、社交對話、媒體訪談、自我叩問等四大領域,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

文章節錄

《質感對話課: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的言談美學》

安撫社交焦慮,自在融入社交場合

「厚著臉皮走過去,別要求自己什麼都要做對!」

――美國名媛、希爾頓集團繼承人之一芭黎絲.希爾頓(Paris Hilton)

  身為「成熟」的大人,我們希望在任何場合都能安然自若,談笑風生,但並非每個人都享受與人互動,尤其是面對陌生人或一群人。

  紀實節目《腦內解碼》(The Mind, Explained)有一集特別談到「社交焦慮」的臨床研究:「在許多不同表情的人的照片當中,有開心的,有生氣的,有模擬兩可的表情(interpretations of ambiguous faces),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更可能認為模擬兩可的表情是在生氣,他們在社交場合與人交談更加緊張焦慮。臨床焦慮患者常常走不出自己的感覺,因為腦部主司邏輯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無法控制杏仁核。當焦慮開始影響生活,這時就成了焦慮症。」

  請注意以上的最後一句,要構成「焦慮症」,很重要的界定是「當焦慮開始影響生活」,而且會出現強烈的懼怕和失控反應。焦慮是一種「情緒」,只要是人,面對不同處境會出現「焦慮的情緒」,再正常也不過。有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得體、說出「聽起來很笨」的話、曾有不愉快的社交經驗、害怕得到負面評斷等等,而這一切都有方法可以改善。了解這些基本認知,有沒有鬆一口氣呢?

  假如你潛伏在我的大腦或心臟,就會清楚知道,我出席場合也會焦慮緊張。記得當年在蘇州發表完TED演講後,主辦單位為講者們舉辦一場晚宴,也開放部分觀眾入場。雖然我跟幾位策展人、演講教練及同台講者已經在彩排前和等上台的空檔有過短暫相處,即便如此,看現場那麼多業界翹楚,身為唯一台灣代表,我還是擔心與人交談時「顯得不夠聰明」,會被揭穿我自信外表下那個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心態的自己。

  慶幸我沒有選擇臨陣脫逃,決定融入現場氣氛,先跟同桌互相問好,舉杯慶祝,讚美對方台上的表現,聊點輕鬆話題。通常席間上菜空檔,是大家拍餐點和找人拍紀念照的時刻,坐在對面的講者與我交流了手機品牌和拍照效果,另一位則開心分享這次演講結束後的度假計畫,話題很自然展開。交流之後,我們都覺得工作與休閒很難達到平衡,當我發現眼前這些厲害的講者專家也都有「平凡人」的煩惱不安,我幾乎忘記先前的緊張焦慮了。

  晚宴進行到中場,大家開始自由走動,兩位西裝筆挺的年輕人朝我走來,一問之下,是當天聽講的現場觀眾。他們先致上對當天演講的喜愛,接著自我介紹,熱血暢談未來的事業版圖。聊到一半,對方發現我的專長領域與他們想做的事情似乎沒有關聯,態度明顯冷淡下來,很快就客氣轉移陣地了。如果你也遇過這樣的狀況,請不用太沮喪,每個人出席場合各懷心思,想獲得的東西不同,例如真正的放鬆、見見老朋友、好好享用美食、結交新人脈、行銷自己、宣揚事業計畫等等。遇到特別投緣的人,就多聊一會兒,若發現話不投機,換個人交流即可。多跟不同對象交談,給彼此機會,也避免聚焦在同一個話題太久,以免造成對話疲乏。

  千萬別在別人正打算把鮮嫩多汁的牛排塞進嘴裡,拚命問:「Mia老師,我喉嚨很容易沙啞,講話一下子就累,我也很不喜歡自己的聲音,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啊?」社交場合最忌諱知道對方的職業後,把對方當作免費的諮詢對象,將自己困擾的問題傾瀉而出,這真的很失禮,好歹讓他把牛排吃完吧!

  TED晚宴進入尾聲,一位活潑外向的講者提議:「今天夜色真好,我們到金雞湖畔散散步吧!」金雞湖屬於太湖的支脈,是蘇州工業園區的核心景區,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出發,拋開白天上台演講的緊張心情,悠閒散步,閒話家常。我輪流跟幾位新朋友並肩走著,其中一位談起自己長年在外面打拚,非常想念年邁的父親。氣氛正感性時,某位仁兄突然拿出那時候還很時髦的無人機,現場操作示範,並吆喝所有人來個空拍大合照,一下子,平日獨當一面的「成熟大人們」,一個個都變回無憂無慮的少年少女,大夥兒全玩開了!成為那次蘇州行特別美好的記憶亮點。

  隨遇而安,既來之則安之,是參與社交場合很重要的心態。不必過度解讀他人的措辭和微表情,也不放任大腦往負面聯想。沉浸自我表現,太在乎他人觀感,將失去享受當下的喜悅。不妨告訴自己,「我就是去見識見識,真的不喜歡,找個適合的時間點告辭便是。」根據我的經驗,只要願意現身,九成機率都會繼續留下來,而且一定會有收穫。

  除非這場活動由你主辦,那麼確實需要費點心思讓場面活絡,否則毋須勉強自己像蝴蝶般穿梭宴席間。人數較多的場合,通常會有一兩位認識的人,事先告訴對方你的顧慮,熱心的朋友會適時穿針引線,安排合適的朋友給你認識。無論如何,不恣意批評對方的談話,發言有節制,記住對方的名字等等,這些基本社交禮儀還是遵守為上策。

  我們害怕展現自己的脆弱,說不定在場也有人跟你一樣,微笑地說:「我今天來這裡有點緊張,你常參加這樣的聚會嗎?」如果對方也很緊張,那太好了,你有同伴了!

  你可以選擇主動開啟話題,也可以先當個「觀察者」,用心聽他人對話,欣賞眼前的這場聚會,感受當下氣氛。目光和肢體神情越自在,自然會吸引人來與你攀談。盡量呈現「真正的自我」,其他人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與你互動。

  一聽到「社交」兩字就想昏厥或逃跑的人,一切慢慢來,先從人數較少、與你喜好相近的聚會開始,再慢慢嘗試人數較多、成員組成多元的社交場合。參加講座、藝文展演和演唱會也是很好的選擇,這些場合大部分時間不需要發言,又能學習知識,觀察他人如何表達。而且會去同一場活動的人,跟你一定有共通話題,交流起來會容易得多。

  剛剛提到的都是「心理」上的社交焦慮,至於「高敏感族群」(Highly Sensitive People, HSP)參加社交場合常遇到的困擾是對聲音、氣味、光線刺激特別容易不舒服,隨身帶一兩樣能讓自己快速安頓身心的小物件,選擇穿起來舒適的衣服,像我會依照當天場合和心情,搭配天然礦石首飾,通常藍色、粉色和綠色帶來舒緩輕鬆的感覺,黑色有防護功能,並調配適合的精油帶在身上,說不定還能順便解救其他身體不適的賓客。

  游刃有餘的你,看到會場有人落單,不妨上前關心一下。有社交焦慮的人,目光不太敢直視他人,頻頻看錶或看其他地方,回答很簡短,講話聲音偏小,不過有些人只是不擅長主動開話題,只要你釋放善意,啟動對的開關,說不定聊起來非常投緣呢!

  把參加社交活動當作有幸來到地球的有趣體驗,把焦慮視為自然的情緒反應,而不是限制你享受人生的枷鎖。剛開始踏出舒適區一定會不太習慣,隨著經驗累積,焦慮感將被妥貼安撫,你會越來越自在。等你變成社交高手,下次我們在奧斯卡頒獎典禮或任何社交場合相遇,就麻煩你多多關照囉!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