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藏全世界

發稿時間:2021/12/10
蒐藏全世界
蒐藏全世界
作者|詹姆士・德爾柏戈
譯者|王品元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01

  科學史的敘述集中在少數知識菁英的抽象理論突破上,如牛頓的萬有引力、林奈的分類法則、達爾文的演化論。然而,這些都建立在那些積極與世界打交道的人提供的物件與情報上。「採集」才是知識的基礎與來源。漢斯.史隆的收藏事業從牙買加的自然史開始,他下定決心要「採集」全世界,他對神的每一項創造物都有興趣、也有能力體驗和檢視。史隆推動了大英博物館的成立,這是各種不同文化交流的產物,其典藏物品的意義隨著時空而演進。

文章節錄

《蒐藏全世界: 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

面向世界的全球史◎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幾年前在國外書展買到這本英文書,當下就覺得這本書一定要有譯本,曾在臉書社群分享希望有出版社能夠來翻譯。很高興,幾年後終於有中譯本即將要在左岸出版。

  這不是一本大英博物館的發展史,在裡頭看不到現在你我所知道的大英博物館。嚴格說起來,這本書是大英博物館歷史的前傳,講的漢斯・史隆爵士這位醫生收藏家的收藏史,以及如何在其過世後,透過遺囑及友人的協助,將其私人博物館的收藏品賣給英國,成為一七五九年大英博物館開館初期的重要資產。

  這本書不僅是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面向世界的全球史,書中內容豐富,關鍵字涉及了很多主題,有博物學、自然史、商業、科學社群、種植園、人際網絡、蒐藏、殖民、奴隸、美洲、非洲、牙買加、藏珍閣、博物館、公共、物種、皇家學會、帝國、西印度群島、科學革命、光榮革命、啟蒙運動、分類、標籤、標本等等。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大英博物館,應該是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改建、重組並建立近代博物館分類標準後的新樣貌,對於十八世紀建館初期的歷史應該是完全陌生,一般讀者更不用說會將史隆與大英博物館產生任何連結,基本上,應該說是完全忽略他的存在。

  也因為如此,這本書的出版,讓我們認識到,要成為一位像史隆這樣的收藏家,他的條件及時代特性是如何結合,才能成就這一段精彩的博物學發展史。

  他的故事雖然只是同時期的十八世紀博物學學家故事的一段,卻有著不同於其他人的豐富內容。憑著就是他活的夠長,九十三歲的高齡,奴隸種植園時代所累績的財富、醫生社群與病人人脈、皇家學會研究網絡、自然史蒐藏及博物知識追求,讓他成就了許多事蹟。儘管科學成就比不上前後的牛頓、林奈、達爾文及班克斯,但其蒐藏的各種文物,不僅造就了日後知名的博物館,也啟發了許多人士對博物學與自然史知識的探討。

  在推薦這本書給各位讀者的同時,我也順帶推薦我在閱讀此書時的幾本延伸閱讀書目,同樣展現了英國在十八世紀與外在世界的連結,尤其是對異國事物的追求這一面向。

  像是馬克辛・伯格的《奢侈與逸樂:十八世紀英國的物質世界》(2019),提到十八世紀的英國要放在一個全球性貿易往來的網絡來看,新近從亞洲及美洲發現的奢侈品,促使人們形成與過去不同的物質文化品味。這種全球網絡刺激產生更新的英國生產的消費品,雖然是山寨產品,卻反映其模仿的內在精神及技術革新的成就。安・希黛兒的《花神的女兒:英國植物學文化中的科學與性別(1760-1860)》(簡體譯本),則探討植物學如何在林奈時代的英國,被推崇為適合女性的科學。瑪雅・加薩諾夫的《帝國的東方歲月》(二○二○,貓頭鷹出版),則描繪十八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的大英帝國的收藏家與文物收藏故事,探討帝國的權力與文化的糾結。這幾本同《蒐集全世界》一樣,帶給我們的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十八世紀大英帝國的新圖像,值得我們去好好深讀。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