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騎士崛起

發稿時間:2022/03/25
黑暗騎士崛起
黑暗騎士崛起
作者|格倫.威爾登
譯者|劉維人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23

  蝙蝠俠,一位沒有超能力的英雄。他是花花公子布魯斯.韋恩,是打擊罪犯的城市救星,是美漫史上最陰鬱的正義使者。他不像其他英雄那樣充滿正能量,就連象徵也覆滿陰慘的影子:一隻蝙蝠!卻是最親近你我,最能觸動靈魂的一介凡人。本書爬梳蝙蝠俠的全歷史,釐清角色從草創初期如何歷經諸多變化,才形塑出主角布魯斯.韋恩的故事,並誕生作品中最重要的「懲奸除惡」核心價值,成為銷量足以與超人匹敵的大作。

文章節錄

《黑暗騎士崛起:蝙蝠俠全歷史與席捲全世界的宅文化》

引言 蝙蝠俠與宅文化

  在七十多年的歷史當中,「蝙蝠俠」這個概念,曾經以各式各樣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在最初設計的時候,蝙蝠俠不但會開槍,甚至還會殺人,用現在的角度來看根本只是個躲在暗處懲兇的冒牌版「魅影奇俠」(The Shadow)而已。隨著系列作品不斷地演進,這個角色擁有過時空穿梭的能力、當過大眾藝術裡的寵兒,也曾像高級間諜一樣在各國遊走。到了我們的時代,他變成了一個犯罪學專家、全身掛滿高科技設備的忍者,冷酷無情地潛藏在都會的暗夜之中。

  不過上述這些單一形象沒有哪個可以呈現蝙蝠俠的全貌。蝙蝠俠的概念承載了太多各種不同的意義,有些意義甚至彼此互不相容。打從誕生的那一刻起,「蝙蝠俠」就乘載了我們的恐懼、偏見、道德責任。我們希望他長成什麼模樣,他在我們心中就是什麼模樣。

  除了都穿著一套蝙蝠緊身衣以外,蝙蝠俠的詮釋可能性無窮無盡。這樣的可能性讓許多作者嘗試為蝙蝠俠塑造新形象,讓他從漫畫與次文化的黑街走出來,擺脫科技宅的身分,踏入一般大眾文化。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的蝙蝠俠不像以前那樣寂靜沉穩,而在銀幕前聲嘶力竭,滿腹怒火地高聲警告罪犯。有趣的是,每個人在看這位新任蝙蝠俠的時候,都會知道他和六○年代電視劇中亞當.韋斯特(Adam West)的蝙蝠俠是同一個角色,當時,當阿哥哥舞曲響起,亞當.韋斯特版本的蝙蝠俠可是會直接把手指擺在眼睛旁做出勝利手勢,對著鏡頭像流行舞者一樣搖曳生姿。

  蝙蝠俠的諸多形象彼此衝突,但全都同樣真實。每隔三十年,蝙蝠俠的形象就會由黑暗轉向光亮,再由光亮轉回黑暗。在七十七年的歷史中,計算至二○一六,本書英文版出版年。蝙蝠俠曾經兩度變成童軍營團長一般的陽光樣貌,然後又兩度在死忠粉絲的抗議之下,回復嚴肅陰暗的樣子。對於完全正統派的蝙蝠迷而言,「蝙蝠俠」必須是漆黑的、陰鬱的、全身長滿賁張的肌肉。除此之外的版本全都是廉價的假貨,缺乏可信度,甚至「看起來太GAY」。

  由亞當.韋斯特主演的蝙蝠俠電視劇一季播畢,結束於一九六九年;隔年丹尼.歐尼爾(Denny O'Neil)和尼爾.亞當斯(Neal Adams)兩位作者共同操刀,開始了第二世代的蝙蝠俠漫畫。喬伊.舒馬克(Joel Schumacher)在九○年代中期拍攝了兩部電影版蝙蝠俠,結束了第二世代。十年之後蝙蝠俠熱潮再起,這才變成了現在我們熟知的克里斯多夫.諾蘭版蝙蝠俠電影。

  不過大多數粉絲其實不太在意蝙蝠俠形象的變化。因為在大眾文化中,混搭才是重點。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從來就沒有所謂的「一個」蝙蝠俠,他不是單一的固定形象,而是各種不同的詮釋版本彼此相疊的結果。蝙蝠俠只要遵守觀眾在意的幾個核心設定就好:故事發生在高譚市、主角是企業鉅子布魯斯.韋恩,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雙亡,他化身蝙蝠俠時要穿著蝙蝠裝出動,還有一個神秘的蝙蝠洞基地。至於這些設定結合之後,是要變成黑色犯罪電影、歌德式情境劇、小男孩的少年成長故事、間諜驚悚片、歡樂的武打戲,還是設定鬆散的軟科幻,其實都無關緊要。蝙蝠俠長年不衰的人氣,正源於他角色千變萬化的可塑性。當然,還有跨國娛樂媒體的超強營銷技術。

  蝙蝠俠這位超級英雄的特長,在於他的「連結性」:能與各式各樣的事物產生連結的能力。

「連結性」的迷思

  「我喜歡的英雄,就是蝙蝠俠這種型的。」我在跟一個漫畫迷老友聊這本書的計畫時,他開頭就給我這句話。「蝙蝠俠擁有的不是超能力,而是勇氣。蝙蝠俠是普通人,所以他跟每個人都有連結。」

  這種話你很容易在超級英雄粉絲之間聽到。那時候我跟朋友坐在餐廳裡,餐點剛到。「我們都可能變成蝙蝠俠。」他指著他眼前的法式吐司,然後指著我的那份:「無論是你,還是我,都一樣。」

  他邊吃邊講,吐司都快沾到桌上的奶昔裡面。

  不過有一件事我們都忘了:我們其實不可能真的變成蝙蝠俠。

  只是我們都相信自己可以。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