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之後

發稿時間:2011/01/08
帖木兒之後
帖木兒之後
作者|約翰.達爾文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0/12/03

  近代全球歷史的書寫幾乎都以歐洲國家向外擴張的殖民帝國發展為主流,《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一書則打破這一史觀,將整個十五世紀之後到現代的六百年間,不只從西方歐洲,也從中亞回教世界與東方儒家影響區域等三大板塊來看世界帝國勢力的消長,是真正全球化觀點的一本大歷史鉅作。

  本書從西元1400年察合台汗國帖木兒率兵往西征服伊朗、伊拉克、喬治亞,攻下大馬士革,建立遠到莫斯科的橫跨歐亞大帝國寫起,帖木兒希望恢復祖先成吉思汗的帝國版圖,但1405年他死後,再也無人能出其右。世界三大版塊分別發展,英帝國、納粹帝國都已過去,極盛的美帝國在近年金融風暴後也出現式微跡象。

  作者約翰‧達爾文是歷史學者,長期研究帝國史與全球史,為了以帝國興衰角度貫穿全球中西通史,不偏廢任何史觀,他消化大量經濟史與文化史資料,出入全球六百年歷史,結論是歷史的教訓使人類不願接受單一統治、單一制度規範,世界仍回到帖木兒以前的多元均勢狀態,美、歐與亞洲的帝國都不再,大國勢均力敵。

  全書旁徵博引,史料豐富不瑣碎,格局很大,又富趣味性,很適合大眾閱讀。書中提問一些全球化的問題,包括大航海時代西方大發現了什麼?意義是什麼?歐洲真有那麼強大嗎?歐洲帝國在全球化方面有什麼貢獻?歐洲國家的向外殖民、移民為什麼會稱霸?又為何會瓦解?這些問題都很大,也是許多人感興趣的問題,可引發讀者一些思考,並享受閱讀大歷史書的滿足感。

文章節錄

《帖木兒之後:1405 ~ 2000年全球帝國史》

帖木兒之後再無全球帝國:還原帖木兒之後的世界歷史

  一四○五年帖木兒之死,乃是世界史上一個重大轉捩點。從阿提拉到成吉思汗,一連串「世界征服者」欲建立龐大帝國,將整個歐亞世界歸於一統,而帖木兒正是這一連串「世界征服者」中最後一位出場者。他死後不到五十年,歐亞世界遠西地區的海洋國家,以葡萄牙為先鋒,已開始探索日後成為諸海洋大帝國之神經與動脈的航海路線。本書就在探討接下來的歷史。

  若不細究,大家會覺得那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畢竟,西方透過強大帝國、強盛經濟稱霸全球,乃是我們歷史認知的核心觀念之一。那觀念有助於使我們的歷史觀有條不紊。在許多正統歷史敘述裡,似乎是無法避免的。那是歷史的陽關大道,其他的觀點全是小徑或死路。歐洲的諸帝國瓦解,歐洲本身成為「西方」(唯美國馬首是瞻的世界性聯盟)的一部分時,有新興的後殖民國家取而代之。本書的宗旨有一部分在讓讀者了解,從帖木兒時代到今日這段期間的歷史,其實遠比那則傳說所顯示的更為混亂,更受偶然事件的影響,更富爭議性。為了闡明這點,本書將歐洲(和西方)放在更大的範疇裡,放在歐亞世界其他地區建造帝國、建造國家、建造文化的宏大工程之間來探討。個人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正確理解歐洲擴張的進程、本質、規模、範圍,當前世界錯綜複雜的源頭也才得以稍獲釐清。

  在本書中,我們橫越遼闊的歷史大地,追索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全球「相連關係」的深化,成為今人所謂的「全球化」。第二個是歐洲勢力(和後來的「西方」勢力)透過帝國手段,在這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是歐亞世界其他許多國家和文化,面對歐洲擴張時所表現出的強韌。二十世紀時,世界變成一個半統合的龐大經濟、政治體制,一個再無哪個國家、社會、經濟或文化能完全自外於外界的共同舞台,而上述三個因素,在如此世界的形塑上,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今日既是全球化的世界,為何美國會獲致如此超強地位?中國、印度的經濟復興為何如此晚近才出現?西方諸國(這時包括日本)為何在科技和生活水準上如此長期領先他國,直到晚近才有所改觀?為何(科學、醫學、文學、藝術上)西化文化的產品大體上仍舊最令人趨之若鶩?為何各國的政治體制和其法律、規範,反映了歐洲治國術的理念和實際作為,為何領土劃分按照歐洲模式?

  二十世紀末期的全球化世界,並非全球自由市場下可預測的結果,我們也無法根據五百年前世界的狀態,推斷出如今的景況。那是漫長、混亂而往往充滿暴力的歷史產物,那是運氣突然逆轉和意想不到之失敗的產物。它的根源遠溯至(大家所普遍深信的)「發現時代」,甚至遠溯至帖木兒死時。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