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發稿時間:2011/02/26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作者|希娜.艾恩嘉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1/01/04

  人生總是會不斷遇到需要選擇的難關,包括生涯、愛情、投資、疾病醫療等等,美國史丹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任教哥倫比亞大學的希娜‧艾恩嘉,長期投入「選擇」領域的研究,並在《誰在操縱你的選擇》書中,探討人類面對許多所謂的意外時,到底會有多少的選擇權?

  作者認為,所謂選擇,就是試著窺探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並且根據窺探到的結果來作決定。換句話說,我們都是預言者,只是與專業的算命師、股市分析師、氣象預報員不同,我們屬於業餘,只是想預言與自己有關的事。而她發現,儘管人生常會遇到許多無法避免的意外,但人類經過學習與理解後,仍可與意外共存。

  書中引述幾個心理學上的實驗,告訴讀者,一些意外未必真是意外。在老鼠溺水的實驗中,先將幾十隻老鼠丟入又高又滑的大瓶中,注滿水後,老鼠根據求生意志掙扎,分別掙扎十幾分鐘到近三天不等。第二次把丟入水中的老鼠每隔幾分鐘救起一次且一再重複,最後重新把老鼠丟入水中時,幾乎所有老鼠都掙扎到底。

  作者因此告訴讀者,面對困境,人們需要學習,經由學習得知有機會生存時,我們就會奮力爭取這個機會。也就是說,我們會根據情境與經驗,去作人生的選擇,從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到疾病治療方式,甚至死亡方式的選擇,都與我們對環境的理解與對未來的預期有關,沒有標準答案,也無法計算,可說非常神祕也可能充滿力量,令人無法控制,不過,人總都是要盡力而為。

文章節錄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

做選擇時,該考慮自己,還是他人?

  一九九五年,我到日本京都跟隨北山忍(Shinobu Kitayama)做博士論文的研究,在當地的寄宿家庭裡住了幾個月。我知道我會碰到文化差異,甚至是誤解,但是那些問題往往出現在我最意外的地方。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有一次我到餐廳裡點了一杯綠茶,並請他們給我糖包。服務生愣了一下,客氣地跟我解釋喝綠茶是不加糖的。我回答我知道這個習慣,但是我喜歡喝甜茶,結果他用更客氣的方式又解釋了一遍:喝綠茶是不加糖的。我明白他的意思,我告訴他,日本人在「他們的」綠茶裡不加糖,但我還是想在「我的」綠茶裡加糖。服務生眼看他說不動我,只好去找店長。他們兩人討論了很久,最後店長過來對我說:「很抱歉,我們沒有糖。」既然我沒辦法照我的意思點綠茶,於是我改點了咖啡。服務生馬上把咖啡送來了,淺碟上就擱著兩包糖。

  不管怎樣,我就是喝不到甜綠茶。這個故事聽起來好笑,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不同文化對選擇的看法有何差異。從美國人的觀點來看,顧客付錢後,根據個人喜好提出合理的要求,就有權請店家滿足他的偏好。但是從日本人的觀點來看,根據公認的文化標準,我點甜茶很不恰當,服務生只是想幫我避免犯下那糟糕的錯誤罷了。我們比較美日文化的差異時,在家庭、工作、生活等各種面向上,也能看到類似的個人選擇或社會影響上的差異。儘管這兩個文化(或任兩個文化)之間有許多歧異,有一個文化特點特別適合用來說明世界各地對選擇的看法與做法上的不同: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的程度。

  你可以問問自己:當你做選擇時,是最先考慮到你想要什麼、什麼會讓你快樂,還是考慮什麼對你和周遭的人來說最好?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是眾多文化與個人之間(包括一國之內不同族裔人民,以及各國人民之間)的核心差異。當然,大多數人不會自私到忽略所有其他的人,或是無私到完全忽視個人的需求與渴望,但撇開這些極端不談,我們彼此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至於我們是屬於哪一類型,主要是受文化的薰陶和選擇的傳統所影響。當我們做決定時,我們受過的教育是教我們以「我」為主,還是以「我們」為主?無論我們接受哪一套,這些文化腳本不僅可以幫我們過舉止合宜的生活,也可以永續傳承一套最有利整體社會運作的價值觀。

  在比較重視個人主義的社會裡成長的人(例如美國人),他們的教育教導選擇時應以「我」為主。文化心理學家川迪斯(Harry Triandis)在著作《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裡指出,個人主義者「主要是受個人偏好、需要、權利、他們和他人的約定所影響,以個人的目標為優先考量」。他們不僅根據個人的偏好做選擇(因為人生必須做出許多重大的選擇,所以這一點很重要),也覺得自己是由個人興趣、個性特徵和行為勾勒出來的,例如「我是電影痴」或「我很環保」。在這種世界觀下,他們需要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才會覺得自己是個完整的人,任何阻礙對他們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