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霸凌

發稿時間:2011/03/05
終結霸凌
終結霸凌
作者|王美恩
譯者|郭蕙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1/01/27

  最近校園霸凌事件不斷上報,引發社會輿論關心討論,坊間有關反霸凌的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版,前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的知識長王美恩老師也寫了《終結霸凌》一書,提醒大家,霸凌的產生,大人要負的責任比孩子大,並以副標題「洞察孩子內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惡循環」,點醒大人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王美恩長年在兒福,所以對學生集體欺負同儕的情境有第一手經驗,她寫得很中肯,霸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絕對不是偶發事件,只是以前沒有惡劣到把同學拖到廁所用馬桶水沖頭或強脫衣服,甚至打群架圍毆致死那種地步。因此作者追本溯源,探討霸凌的團體動力如何形成,再以她的實戰經驗,提出實用有效的解決方法。

  書中分析指出,霸凌的成因很多,因為很多,就不是立法可以解決,正本清源在家庭教育、生命教育和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上。本書副標題講得很對,要先知道孩子的內心世界,包括他為什麼要欺負人?他為什麼被欺負了不敢說?因為這個惡性循環若不打破,學校也會永無寧日。

  老師們都會說「因材施教」,但多數老師只用同一張考卷、同一把尺去評量孩子,其實學生功課不好不等於人品不好,有的孩子只是開竅慢,就被老師、同學羞辱,如果這孩子長得高大,積怨久了就會打好學生出氣;另外,好學生做錯事常被教師父母原諒,壞學生就得罰跪,諸如此類書中都有詳細描述並提出解決之道,父母、老師若能閱讀此書,就可學會如何從根本預防霸凌產生。

文章節錄

《終結霸凌:洞察孩子內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惡循環》

霸凌基本班底:胖虎、大雄、小夫

  在對老師或是家長進行霸凌議題宣導時,我常運用《哆啦A夢》故事裡的人物角色,來幫大家快速領會霸凌事件的本質,也就是霸凌事件要有固定的角色班底才能上演。在這個家喻戶曉的日本漫畫卡通中,三個很有代表性的角色—胖虎、大雄、小夫,足以說明霸凌事件的角色結構。胖虎就是所謂的霸凌者,運用自己的強勢去欺負他人,孩子擁有強勢的原因包括肢體的強壯,或是握有權力的領導者、課業優秀、家世顯赫等等。然而擁有強勢的孩子不一定會有「強勢感」,端視強勢者會不會運用自己的勢力去壓制他人。我們將在書中闡述清楚為何孩子會有強勢感去壓制他人。

  大雄會成為在團體中的弱勢者,並不一定是像卡通中的大雄—成績不好的糊塗孩子,有可能是表現優秀被同學嫉妒,也有可能是個性害羞怯弱讓同學覺得「好欺負」,或是行為舉止讓同學感到怪異,或是具有「另類」家庭背景(包括單親、外配媽媽、貧窮、父母職業階級等)遭同學歧視,或是長相外型(包括胖瘦高矮、殘障、身體某些特徵等)的「不一樣」、名字有笑柄等等,都會弱化孩子在團體中的勢力。

  「勢均」就可以「力敵」,但往往勢已不均了,旁邊還有小夫幫腔作「勢」,讓胖虎的勢更強,大雄的勢更弱,促成了霸凌的發生。在校園中,這些小夫可能是「顯性的」,也就是三三兩兩跟隨著胖虎到處尋覓大雄的「小跟班」;他們也可能是「隱性的」旁觀者,雖有看到、聽到知悉霸凌已發生,但卻心虛裝作沒有發生一樣,內心焦慮、懼怕、尷尬的在旁邊默不作聲,也是掩飾自己的不知所措。

  不論是顯性還是隱性的小夫,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內心有懼怕,懼怕胖虎的強勢,也懼怕自己會是下一個大雄,成為胖虎的標靶,只好把自己化為顯性或是隱性的小夫來保護自己。這是一種自我防衛的心理機制,在沒有正確教育引導的狀況下,是很「正常」的發展,也是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裡,孩子的「求生之道」啊!反霸凌預防教育中,大部分成人都花心思在胖虎和大雄的身上,忽略了佔最多人數的小夫們,事實上只要小夫們少一點,正義使者多一點,班級友善氛圍就會多一點。沒有舞台,沒有觀眾,沒有支持與畏懼的眼神,胖虎就沒戲可唱了。

校園文化左右霸凌興衰

  有了胖虎、大雄、小夫這三種基本班底的角色結構,霸凌的劇碼能不能開播,還要取決於校園文化與家長態度。如果校園教室中或是家長默許霸凌的存在,忽視它的潛在破壞力,霸凌被視為「沒什麼大不了」,那霸凌當然不會自動消失,只會更嚴重。當然也有很多學校和家長「強烈」處理,像是嚴厲處分胖虎,或是認為大雄有「活該」之處,要改變大雄,甚至老師或家長親自扮演了「胖虎」的角色,去壓制霸凌者..。

  如此一來,校園霸凌的劇碼就會歹戲拖棚,直到嚴重「出事情」,媒體報導,校方緊張,在壓力之下大家希望趕快處理,有的學校逼迫胖虎轉學,有的安排大雄轉班,「隔離」就成為當下最快速,也被誤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然而胖虎可能只是換個地方找另一個「大雄」,或是要如何保證大雄不會再遇到一個新的「胖虎」?隔離和嚴厲處分只會看到短期的效果,對孩子沒有任何教育意涵。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