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發稿時間:2011/03/26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作者|邁可.桑德爾
譯者|樂為良
出版社|雅言文化
出版日期|2011/03/01

  人們常會批評政府政策或政客行事不符合公平正義,但「什麼是公平正義?」卻是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集結哈佛大學哲學學者邁可‧桑德爾教授大受學生歡迎的一門「正義」課程內容,讓讀者分享透過激辯思考的教學過程,引導大家不以情緒性,而能以理性面對牽涉抽象概念的社會問題癥結。

  邁可‧桑德爾1980年起在哈佛大學開授的「正義」課程,不從學術觀點出發,而是從新聞事件與生活實例探討「正義」,讓這個抽象概念不再只是倫理、道德的解釋,而可以在生活中具體實踐,但在實踐過程,牽涉到很深刻的思維和判斷,會有不同的思考面向,使得追尋正義目標相當困難。

  以最近一次全球金融風暴後的華爾街紓困案為例,金融機構執行長(CEO)仍坐領高薪被譏為「肥貓」,作者在課堂上提問:「如何能符合正義?」讓學生討論不付高薪卻又須要頭腦聰明者解決問題的兩難;再如有錢人該不該多繳稅、代理孕母等爭議話題,都不停地用思辨教學,激發大家思考一向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正義、公平、自由等價值觀,討論如何能放進生活予以實踐。

  這本書碰觸到現代社會貧富不均,使得人心渴望現實生活裡有正義的心理現象,但在價值觀崩潰的紛亂中,須要了解什麼是公平正義?你的公平與他人的公平一致嗎?從釐清思考盲點後重建價值觀,透過更多元思考,會發現很多問題涉及制度與人性貪婪,包括分配所得、財富、權力符不符合正道的結構性問題,在深入淺出的故事教學中,讀者將很容易進入枯燥的道德議題,並學習理性面對任何問題。

文章節錄

第一章 福祉、自由、美德 / 三個出發點

  2004年夏,查理颶風從墨西哥灣虎虎撲向佛羅里達,橫掃全州進入大西洋,造成22人死亡,財物損失高達110億美元。風雨過去,緊接就颳起一場「物價哄抬」大辯論。

  冰塊一袋平時只賣兩元,颶風過後,奧蘭多的加油站卻開價十元。當時是八月半,冰箱與冷氣機停電都不能用,許多人為了買冰塊,只好乖乖多花幾倍錢。樹木倒塌一大堆,電鋸和屋頂修理工雙雙需求遽增。屋頂上有兩株倒下的樹需要移走,包商開價兩萬三。平時賣兩百五的小型家用發電機,商家這時哄抬到兩千。為了躲風災,七十七歲老太太帶著老伴與身障女兒到汽車旅館投宿,平時一晚四十的房價這時竟然飆到一百六。

  高漲的物價激起佛州民怨。《今日美國》標題說:「颶風才去禿鷹就來」。受訪居民說,要清掉一株倒在屋頂上的樹,費用竟然高達10,500美元,這是不對的,是「發災難財」。州檢察長克里斯特(Charlie Crist)也同意:「我覺得不可思議,人的靈魂到底要貪婪到哪種地步,才會想去佔苦難鄉親的便宜。」

  佛州本來就有「反哄抬法」。災後,州檢察署接獲兩千多件投訴。有些有成案,像西棕櫚灘就有一家戴斯旅館,不只必須退還超收的錢,還必須繳罰款七萬。

  不過,就在檢方出動,準備拿法律向商家問罪時,經濟學界卻冒出一種聲音,說「反哄抬法」與民眾之怒都於理無據。在中世紀,哲學家和神學家認為商品交易應該憑著「公道價格」(just price),至於價格公不公道,則是由習俗或商品內在價值去決定。經濟學家卻認為,在市場社會,價格應該全憑供需決定。根本沒有「公道價格」這回事。

  自由市場派學界大老湯瑪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投書佛州《坦帕論壇報》,說哄抬物價「是強烈情緒用語,經濟學上不具任何意義,學者嫌麻煩不去碰這個議題,是怕淌渾水。」他在文中振振有詞,說「物價哄抬」如何有益佛州人民。「每當物價遠超出平時習以為常的價格,哄抬的指控就會冒出。」但是「平時習以為常的物價水平」在道德上卻非神聖不可侵犯,既不比他種市場條件(包括風災後的市場條件)所促成的價格更「特殊」,也沒更「公道」。

  索維爾主張,漲價有漲價的好處。冰袋、瓶裝水,屋頂修理,發電機和旅館房間變高價,既可抑制其消費使用,又可增加外地廠商的供應動機。冰塊在佛州停電的炎炎八月天既然賣價高達每袋十元,冰商就會加緊產製運來。索維爾解釋,這種價格不能說不公道,它只是反映買賣雙方在交易當下的價值選擇而已。

  市場派健筆傑夫‧傑克比(Jeff Jacoby)亦在《波士頓環球報》的專欄中提出反對「反哄抬法」的類似理由:「凡是市場可以承受的物價,就不算哄抬物價。這種物價既不貪婪也不無恥。這是自由社會對商品和服務的處置方式。」他承認「物價飆漲激起民怨,尤其是對災民。」但是,民怨卻不構成政府干預自由市場的正當理由。看似離譜的高價既然能獎勵供應商生產更多急需品,其實就是「利多於弊」。結論:「妖魔化商家是不能加速災後重建的,放任其買賣才可以加速重建。」

  共和黨籍州檢察長克里斯特(後選上佛州州長)則投書《坦帕論壇報》,捍衛「反哄抬法」:「災民在奔波逃命,在為家中老小尋求基本溫飽之際被大敲竹槓,政府在這種緊急時期是不能袖手旁觀的。」克里斯特亦駁斥這種「無理高價」反映的是真自由的交易:

  這不是自由市場的正常情況,買家進入市場並不是自己甘願,並不是憑著供需原則與有意願的賣家談成一個雙方同意的價格。在緊急時期,受迫的買方沒有自由。他們是情非得已才去購買安全住宿這種生活必需的。

  查理颶風後的「反哄抬法」大辯論,碰觸到道德與法律上的許多難題:賣方視市場承受能力,利用天災為商品和服務提高價格,這樣有什麼不對嗎?如果不對,法律應該有所因應嗎?怎麼因應?政府是否該禁止物價哄抬,即使這樣會干預到買賣雙方的交易自由?

除了利弊之辨,還有義憤

  這些問題牽涉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對待方式,也涉及法律的功能為何,社會該如何組成。這些是涉及正義公理的問題。要回答問題,就必須探索正義公理的意義。其實,我們的探索已經開始。仔細檢視「反哄抬法」大辯論,就會發現正反雙方的主張都圍繞三種理念:增進福祉、尊重自由、提升美德。每一出發點都指向正義思考的不同角度。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