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

發稿時間:2011/07/30
南渡北歸
南渡北歸
作者|岳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1/05/30

  中華民族歷經國共兩岸分治六十年後各有所成,又從漢賊不兩立到「三通」交流愈來愈密切,史料取得愈來愈方便,回顧清末民初到兩岸分治的大時代歷史書也不斷出爐,《南渡北歸》套書包括《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冊,細密地勾勒出二十世紀中國知識份子的命運,是一本大格局而且有歷史趣味的學術史書。

  作者岳南是大陸重要的紀實文學作家,此書從對日抗戰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組成西南聯大,中研院史語所也南遷避禍寫起,敘述中國知識份子如胡適、傅斯年、陳寅恪等代表性人物的命運,從龐雜史料爬梳出個人出生不同,學術主張各異,際遇也不盡相同中的脈絡與許多可歌可泣故事,以描摹中國現代史縮影,也呈現家國不保的憂患年代中,知識份子如何建立安身立命的價值依歸。

  《南渡》冊中即一再探討知識份子面對抗日戰起的主戰與主和論戰,當時胡適等主和派認為中國歷史上已有多次外敵入主中原,導致知識份子南渡,因此主張在開戰前就求和。在這樣討論中國的命運與未來時,史語所的考古研究更試圖從歷史尋找啟發與教訓,為時代困境找出路。作者也觀察個人在顛沛流離年代的去從,如《北歸》冊中敘述周作人選擇當漢奸,但也分析其背後更深沉的理由。

  書中許多切入點及發展的高潮迭起,作者都以說書人講故事方式和史詩筆法,點出知識份子在大時代的抉擇,有人選左派,有人選自由主義,如胡適到台灣,陳寅恪留大陸,命運因而大不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陸近年史觀的翻轉,寫到蔣介石,竟然評價不錯,對右派知識份子也頗讚揚,以前不談的胡適,現在竟給予尊崇,一切似乎是時空不同變出的魔術,卻不是前人能預料,也讓後人感嘆。

文章節錄

最後的光芒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梅貽琦認為實現心中「大事因緣」的時機已到,遂接受臺灣當局敦請,離美赴臺創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繼而創建清華大學,從此在這座前殖民地的孤島上生根發芽,梅開二度,再次結出了一串豐碩果實。

  梅貽琦之所以首先創辦原子能研究所,並非一時興起,實則是長期考慮考察的結果。一九五三年,艾森豪總統在聯合國發表講話,拋出了「原子能和平用途推廣計畫」,自此之後,一些發達國家爭相開發利用這種能源。一直支持臺灣的美國把捐贈原子爐和技術,作為原子能和平用途推廣計畫之一部分與臺灣當局合作,因而梅貽琦與當局協商,首先設立原子能研究所,以此為依託,並在此基礎上最後恢復清華大學建制。這一計畫得到了臺灣當局認可、批准,並對梅表示了殷切期望,特別允許其在臺北陽明山官邸附近畫撥校址。臺灣島內許多縣、市首長聞訊,紛紛想方設法找梅貽琦遊說,希望讓這一計畫在自己管理的一畝三分地落地生根。一時間,輿論紛紛,群情矚目,搞得梅貽琦難以招架。

  正在梅為研究所選址事宜大感苦惱,左右為難之時,蔣介石認為自己出面解圍的時機已到,遂發出請柬,邀梅於某日參加自己定期舉行的茶話會。梅按時赴約,原以為有很多官僚政客或學界名流參加,當到達蔣公官邸後,才發現只有自己一人。與蔣對坐喝茶閒談中,梅頓悟對方如此安排,實出於對自己的特別禮遇,意在避免「召見」之意,並借此彰顯蔣公對此事的重視、謹慎與對梅本人的尊重。交談中,蔣介石告訴梅貽琦不要聽那些巧舌如簧的縣、市長鼓動拉攏,宜於親自環島看看,有自己的主見才是。梅貽琦頗以為然,蔣介石親自指派原清華大學教授、臺灣省政府祕書長浦薛鳳陪同一起察看。

  梅氏一行沿臺島縱貫線奔波十天后,考慮到原子爐附近五百尺以內不能有住戶或農工設施等因素,認為新竹縣赤土畸較為適宜,此處地勢開闊且大多是荒地,便於徵地和建設,而離臺北僅有七十多公里路程,來往便利,便於海內外學人交流。經過反復勘察並與政學兩界人士協商,最終確定該地為復校位址,並報請臺灣當局批准。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清華基金利息撥付到位。

  一九五六年一月,在梅貽琦主持下,新竹清華第一批校舍動工興建。這年秋,招收第一班原子科學研究生,暫借臺灣大學上課。一九五七年,新竹首批校舍、辦公樓、教授住宅、職員、學生宿舍完工並投入使用,秋季開始在新校開課,聘陳可忠為教務長,招考第二屆研究生,並興建物理館及加速器實驗室。一九六○年,原子爐爐房、原子爐實驗室、核子工程館、同位素實驗室相繼完工。一九六一年四月,原子爐裝置完成,臨界試車順利。一九六二年三月,物理館擴建工程完成,化學研究所和應用物理研究所相繼創立。如此快捷的建築速度,被臺灣學界稱之為「魔術師般的神速」。自一九五六年七月始,袁家騮、吳大猷、鄧思黎、錢家騏、陳省身、孫觀漢、傅瑞雪、馬祖聖、徐賢修等海外華人學者,與一大批外籍學者如小谷正雄、李德曼、齋滕一夫、真田順平、布來德等著名人士前往任教,興建中的新竹清華大學呈一時之盛。

  一九五八年七月,行政院長俞鴻鈞被迫辭職,陳誠再度以副總統、國民黨副總裁身分兼任行政院院長。向來與陳誠友善的梅貽琦被邀出任教育部長兼原子能委員會主任,梅堅辭不就,但經不住老友陳誠的一再勸說,最終入閣任職。據浦薛鳳回憶說:「梅師卒勉尊政府之命,主持教部。當局深知梅師不願舍離復校甫始之清華,故囑仍任清華校長。就職之日,向部中同仁致辭,勉以多記著『教育』兩字,而少注意『部』一字。意即實事求是,避免推宕拖延之官僚習氣。」次年,梅貽琦又兼任臺灣「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與主席胡適共同主持制定《國家長期發展科學計畫綱領》。一連串的職銜和一攤子事務,梅貽琦來回奔波,簡食少眠,終於積勞成疾,身體漸趨不支。一九六○年五月,梅貽琦因腰痛、發熱與肺炎併發症,入住臺大醫院特二號病房療治,自此開始了為期兩年與病魔鬥爭的生活。

  一九六○年六月十日,梅貽琦被診斷為攝護腺患癌,施行頸部淋巴腺摘除手術。經病理檢查結果,認定是攝護腺癌轉移且手術後病況急變,很可能危及生命。消息傳出,中外人士在震驚之餘極表關切,蔣介石、陳誠等分別下令臺大醫院想盡一切辦法挽救與延長梅氏生命。臺大醫院各科有關醫師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應對方案,並決定以增加抵抗力和控制攝護腺腫瘤進一步惡化為主治措施,讓梅氏能親眼看到自己主持的清華原子爐的完成。六月十一日,院方開始對病人進行女性荷爾蒙激素圍堵,效果並不顯著,梅仍處於生命垂危之中。聞訊趕來的胡適、陳雪屏、錢思亮、查良釗、浦薛鳳等學界要人兼好友緊急商談,電請梅夫人韓詠華由美赴臺予以照拂。韓詠華得到消息,驚懼中匆匆收拾行裝飛臺。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