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力芬蘭

發稿時間:2011/09/17
美力芬蘭
美力芬蘭
作者|陳之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1/08/01

最近幾年屢次在競爭力的國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芬蘭,是北歐小國,台灣人較不了解它。旅居芬蘭六年的作家陳之華,回台兩三年來,連續寫了幾本她觀察芬蘭的心得書,開始使我們注意到芬蘭的成就,最新一本《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更為我們帶來新觀點,就是美育的重要性與影響力高過智育。

讀者大多知道,芬蘭教育資源的配置與台灣相反,教師平常的時間與教育經費主要放在學習遭遇困難的所謂後段班學生身上,把原來吊車尾的學生拉了上來,國家整體教育成效因而大幅提升,比起偏重菁英智育的台灣教育,顯然高明許多,績效更是好太多。此書進一步講出關鍵點,將美學教育扎根到國民基礎教育中。

作者觀察發現芬蘭不把音樂當成少數人的教育,兩個女兒學音樂的赫爾辛基音樂學院,採取尊重每個孩子的適性教育,只要有音感、美感,即使還不懂樂器,仍可被錄取。人口不到三萬人的莎沃琳納小城每年舉辦國際性的歌劇節,人口僅九千人的庫赫莫每年舉辦室內音樂節,正是音樂教育平民化,培養龐大的音樂欣賞人口,讓兩個小村落也能年年吸引大批樂迷來支撐大型國際音樂節活動。

芬蘭雖是五百三十餘萬人口的小國,卻是音樂大國,西貝流士是國際知名大作曲家,很多國際樂壇知名演奏家也出自芬蘭。作者還討論芬蘭在建築、設計也有傑出表現,應是與孩子的教育過程有很多動手作的機會,涵養出手感與品味有關,也為藝術與美學教育扎根盡一分力,集結成的美力,不可小覷。台灣正要大力推動文創產業,在德、智、體、群、美五育順序上若調整由美育領銜,也許能事半功倍呢!

文章節錄

內文節錄

《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

第二章 美的扎根

美力的終身學習

五百卅萬人口的芬蘭,全國設立了將近三十個專業的交響樂團,若以人口總數和交響樂團數量的比例來算,真可稱得上是專業交響樂團的「大國」。

芬蘭音樂家們經年累月地活躍於豐富、多樣的演奏活動;不少城市擁有自己專屬的歌劇院,並與各區域的歌劇協會、劇團、交響樂團、音樂學院和音樂學校等藝文機構及社團,長年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

一向被視為高檔藝文展演活動的歌劇,在芬蘭竟能成為風靡大眾的另類「全民運動」,芬蘭國家歌劇院(Finnish National Opera)總監柯厚能(Erkki Korhonen)曾說:「芬蘭聽眾對於歌劇的熱中、痴迷程度,就好像義大利人當年熱烈追捧歌劇的情形般。每當我們推出一齣新劇,幾乎立刻就會賣座一空。」

位在赫爾辛基的國家歌劇院平均一年演出三百場,觀眾群累計達卅萬人,但劇院演出的並非完全是古典或義大利、德國等作曲家劇碼,同時也鼓勵芬蘭音樂家積極創作,在劇院盛大發表演出。

如此普及的愛好音樂風氣、豐富精彩的地區性藝文活動、世界級的音樂專業與欣賞水準、支持音樂發展的廣大人口,是芬蘭立足於世界樂壇,並能持續培育出高水準音樂人才的關鍵。

此外,綿密的全國音樂教育網、設置在各城鎮公共圖書館裡的豐富音樂專屬區(提供音樂類的報章雜誌、書冊、CD、DVD等供市民大眾借閱)、廣設各地的高品質音樂學院,再加上芬蘭國家廣播電視公司(YLE)對於藝文音樂節目總是不遺餘力的配合轉播,成為芬蘭長期主動推廣各種表演藝術的最佳平台等,都是使藝文、音樂能夠獲得廣泛支持,並擴及全國,讓不同年齡層都喜愛。

長久以來,廣布各地蓬勃發展的各年齡層合唱團活動,是另一項對於音樂展示出高度興趣的表現,而各地成人教育中心和各職訓機構所提供的任何一種藝術、設計、水彩、繪畫、雕塑、音樂等課程,都是使得民眾得以逐漸被啟發、引導,進而有機會促使大家走進畫廊、博物館與藝文活動中心,而這也讓藝文真正成為更多人民的興趣與嗜好。

除學校教育體系外,芬蘭政府還積極與藝術文化、音樂相關民間團體共同推動各種學習課程,其內容廣泛地涵蓋了古典、流行、熱門音樂和其他音樂形式,甚至包括口技表演。所以,除了古典音樂的原本樂迷之外,任何年齡層的芬蘭人皆可以自由參加各種不同的音樂社團。

從芬蘭人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已經聞名於全球的世界級指揮家沙羅能、芬蘭流行樂團PMMP或是知名的芬蘭重金屬大提琴樂團Apocaliptica,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音樂和音樂工作者,大家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音樂教育的啟發,並以長期接受音樂的薰陶。

至於普羅大眾,更是要能習慣、接受、了解、欣賞這麼多元、豐沛的音樂,任何一環缺少了音樂教育,就不可能形成如此豐沛的整體音樂能量。

當音樂成為另一項「全民運動」時,它就和冰上曲棍球一樣地成為了芬蘭男女老少另個熱中的生活重心了。

終身學習,不只在音樂上;芬蘭政府和社會各界數十餘年來未曾間斷推動的「終身學習」,使得學生們即使離開學校之後,從年輕人到成年人都還是非常普遍、積極的參與各類型的文化、藝術與音樂課程。

當大多數民眾建立、培養了自主的學習興趣之後,習慣運用閒暇時間參與各類嗜好培養的多元課程,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廣為深耕與提升。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