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

發稿時間:2011/09/17
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
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
作者|馬修.施雅德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1/09/01

常有人以「成功是靠一分的天份和九十九分的努力」鼓勵學習較慢與所謂後段班的學生,英國奧運乒乓球國手馬修‧施雅德寫了《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Bounce)》一書,闡述同樣的道理。他現身說法,還搜集各行各業傑出人士的經驗,證明成功沒有快速的捷徑,一定要全心投入與苦練,還要會用腦筋思考,讓學習效果增加。

作者也是牛津大學畢業生、泰晤士報專欄作家,拿過英國2009年最佳體育記者獎。本書強調沒有人可不經練習就達到卓越。從藝術到科學,從西洋棋到網球,在任何領域想要達到世界頂尖地位,至少得花十年工夫。其實,認知神經科學最新發現,人類透過特殊練習的長期經驗加上累積的深度知識,確實能發揮神奇的力量。

書中舉了許多例子說明各領域佼佼者每年約花一千個小時練習,十年就是一萬個小時,作者認為這是基本練習時數。他還引述統計指出,頂尖提琴手為了能夠成為大師級演奏家,足足比同輩多花幾千小時來練琴;經驗老到的護士能在還看不出任何線索時,就診斷出嬰兒受到感染,也是長期訓練的成果。

作者也強調練習之外還得思考,因為你不知道哪裡錯,就沒有辦法知道哪裡做對,書中就花了很多篇幅讓讀者了解這種回饋正是大自然賦予人們修正錯誤的方式,非常重要。因此,好的運動員不只四肢發達,還要會用頭腦。本書雖是一位乒乓球國手苦練成名的故事,但對人生有很多啟發,是很好的勵志書。

文章節錄

內文節錄

《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熱忱+深度訓練,讓你在高壓力下仍能表現出色》

天分究竟是什麼?

一九九一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和兩位同事進行了史上最全面的調查,研究傑出表現的起因為何。

他們把研究對象(德國著名的西柏林音樂學院中的小提琴手)分成三組。第一組都是特別傑出的學生:他們都期望自己的演奏水準能達到登峰造極之境,躍上國際樂壇,成為頂尖的小提琴獨奏家。他們都還是小孩,是平常被形容為天賦異稟、幸運地生來就擁有音樂基因的神童。

第二組學生表現也非常優異,但還不算頂尖小提琴手。學校預期他們畢業後能成為全球各大頂尖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但不會成為獨奏家。最後一組則是能力最差的學生:想要當音樂教師的青少年,他們的入學標準也比較寬鬆。

我們乃是根據教授的評估加上在公開競賽的成績等客觀標準,來評定這三組的能力水平。

在一連串辛苦的訪談後,艾瑞克森發現這三組學生的成長過程驚人地相似,看不出系統性的差異。他們都是在八歲左右開始正式學琴,在即將十五歲時,首度決定要成為音樂家,教過他們的音樂老師平均有四.一位,除了小提琴之外還學過的其他樂器則平均有一.八種。

但是這三組學生有一個令人意外的差別;的確,這個差異實在太明顯了,艾瑞克森和他的同事幾乎不可能沒看到──認真練習的時數。

最傑出的小提琴學生到了二十歲的年紀,平均練習時數已達一萬小時,比第二組的優秀小提琴學生多了兩千多小時,更比希望日後當音樂老師的學生多了六千多個小時。這些差異不但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而且實在是非比尋常。頂尖提琴手為了能夠成為大師級演奏家,足足比同輩多花了幾千個小時來練琴。

還不止如此。艾瑞克森也發現:毫無例外,凡是躋身頂尖高手之列的小提琴家都經過苦練,每個孜孜不倦、努力不懈的學生也都達到卓越的境界。頂尖高手脫穎而出的唯一因素無他,就是努力練習。

這項發現令艾瑞克森等人十分震驚,明白這將形成典範轉移,改變了大家理解「卓越」的方式──換句話說,最重要的關鍵乃是練習,而不是天分。他寫道:「我們推翻了『由於內在天分使然,不可能改變(技巧高低水平上的)差異』這樣的論點。我們的論點是:頂尖專業水準與一般水準的差異其實反映了持續不斷自我提升的努力和堅持。」

本書第一部的目標乃是說服各位艾瑞克森的說法是正確的:天分其實不像你以為的那麼重要,你可以達成遠超過目前能力的任何成就,但不是靠所謂正面思考的力量那類的無聊練習來達到目標。我們的論點乃是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這些研究證實了人類能透過特殊練習,改變身體和心智狀態。

說到底,天分究竟是什麼?許多人都以為,一旦看見,他們自然就會曉得。他們可能注視著一群孩子,然後從孩子的動作、彼此互動和適應的方式,判斷哪個孩子具備成功的潛在因子。有一位著名小提琴學校的總監就曾經表示:「頂尖的小提琴老師都有這種慧眼,能看出年輕音樂家裡面,誰才真正具有音樂天分,未來能脫穎而出,成為偉大音樂家。」

但是,這個老師怎麼會曉得,在亮麗表現的背後,這個看似才華洋溢的年輕演奏家沒有經過許多小時的特殊訓練呢?他怎麼知道,經過了多年練習之後,這個年輕人和其他學生最初在能力上的差異是否仍然維持不變?事實上,無數的研究都顯示,他並不曉得。

比方說,有一項針對英國音樂家的研究發現,頂尖演奏家的學習速度並不會比成就較低的音樂家快:經過一個又一個小時的練習,不同的小組進步的速度幾乎沒有兩樣。差別只在於,頂尖演奏家練習的時數比較多。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儘管很多頂尖演奏家似乎從小就展露音樂天賦,但往往只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願意多花一些學費,請老師到家裡特別指導。

但是那些才十來歲就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的音樂神童,又要怎麼說呢?他們的學習速度豈不是超快嗎?不,不是這樣。我們在下一章會談到,雖然許多神童彷彿在超短的時間內達到巔峰,但實際情況是,他們從呱呱墮地到青少年時期,在極短的時間內壓縮了大量的練習。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