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食者的兩難

發稿時間:2012/02/18
雜食者的兩難
雜食者的兩難
作者|麥可.波倫
譯者|鄧子衿
出版社|大家
出版日期|2012/01/31

  人類不是單一草食性或肉食性的物種,而是什麼都能吃的雜食性動物,所以有必要思考、追究各種取食方式的食物來源,而物種從被發現以至在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稱為自然史,《雜食者的兩難》一書誠如副書名,寫的就是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同時質疑人類取食的道德,提醒人們努力做到超出自我本位的觀照。

  作者麥可‧波倫是美國知名的飲食作家、食物研究權威,許多讀者把他看成飲食導師。他以田野調查方式追蹤工業社會各種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經歷的農場、工廠、賣場等流程,並探究背後糾結的政商和軍事關係,揭露工業化農作物可笑的命運,與現代人透過工業飲食走向自我毀滅的真相與矛盾,使得此書較一般飲食文學書更能發人深省。

  全書分三部,第一部寫工業化玉米。西方速食最重要的食物來源是玉米,速食店的肉類即來自食用玉米的畜牧業。玉米工業化種植需要大農場、穀倉、大型飼育場,再經加工處理,製造合成食物,不像傳統碾粉製造玉米薄餅類食物,書中有〈脂肪共和國〉專章討論合成的垃圾食物。第二部寫有機食物,是另一種從土地取用食物的方式,可與第一部做對比。第三部談個人森林,取用食物的方式是採集和狩獵。

  書中所述工業化、返璞歸真的有機、採集狩獵等三種取食方式不一樣,作者提醒讀者思考自己會想選擇那一種?也想想吃動物道德嗎?他請讀者以動物角度來感覺被畜牧豢養或被狩獵何者比較痛苦?所以,此書不只談食物的自然史,還質疑取食的道德觀,有人以食物鏈來回應,其實作者最想提醒讀者挑戰固定的思維,並思考自認為最高級生物的人類是否對別的物種造成傷害。

文章節錄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飼育場 牛的都會生活

  你絕對不會錯認玉米在美國中西部造成的景觀。那是美國第二大草原,有密西西比河流過,在夏日就像一塊不可思議的巨大長毛地毯。玉米這種植物占據了美洲大陸上五萬公頃的土地,相當於兩個紐約州,即使在外太空也不會看走眼。不過你得看得再仔細,才能發現原物料玉米在堪薩斯花園市這類偏僻的地方造成了怎樣的景觀。花園市位於堪薩斯州西部高原,1950年代早期,美國的第一座飼育場就在該地落成。

  你行駛在芬尼郡筆直的馬路上,兩旁是一月的暗褐色草原,突然間,草原變成一塊塊長形的黑色土地。你不由得放慢速度,飼育場的柵欄已近在眼前,就像城市的網格般整齊。事實上,早在一公里之前,空氣中的氣味就已預告飼育場近了。飼養了三萬七千頭牲畜的波克飼育場向你逼近,劃分區域的畜欄斜斜相連到天邊,每個區域中都飼養了一百多頭牛。牠們呆呆站著,或是躺在灰色泥巴中。所有道路都通往隆隆作響的明顯地標:發出規律軋軋聲的飼料磨坊。那是一座高聳的銀色建築,晨曦中有如工業化教堂,聳立在擁擠的肉類都會中。這座磨坊每天運作12個小時、一週7天,在噪音的伴隨下,把美國的玉米河轉換成牛隻的飼料。

  我在一月上旬來到波克飼育場,當時還抱著「拜訪此處某隻動物」這種不見得能實現的想法。當我小心翼翼開著租來的車,穿過這片由牛隻組成的黑色海洋時,我開始懷疑這個念頭是否太不實際。去年秋天,我在布萊爾牧場裡見到一頭臉上有三塊白斑的黑色小牛。我希望能在這裡找到牠──事實上這頭牛是我的,我在布萊爾牧場花了598美元買下那頭八個月大的小牛,然後每天付給波克飼育場1.6美元,作為這頭牛的住宿、伙食和醫療費用。

  我對這頭小牛的興趣不全然出於謀利或食用。不!我主要的興趣是想要知道工業化食物鏈是如何將一公斤玉米轉變成牛排。目前美國每一公斤原物料玉米中,大部分(約60%,也就是2160顆玉米粒)是拿來餵養牲畜,其中有許多是餵給美國的一億頭肉牛。在過去,這些母牛、公牛和小牛大半輩子的時間,都是在戶外的草原上低頭吃草。

  打從二次大戰以來,美國食用牲畜的生活形態就發生了重大轉變。當時住在美國的人類開始離開城市、搬往郊區,而人類食用的動物則往反方向移動,離開了愛荷華這類廣大的農場,住進稠密的動物新都市。這些地方和以往農場及牧場的差異極大,大到需要新的名稱:集中型動物飼育場(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簡稱CAFO)。這種人類與動物共處的新景觀,是由美國政府政策一手打造。如果沒有密集的州際高速公路網路、美國軍人權利法案和聯邦的補助貸款,戰後郊區住宅不可能蓋得起來;而如果沒有聯邦補助生產的廉價玉米,美國動物的都市化生活也不可能實現。

  牲畜離開農場後,空出來的土地就用來種玉米,這些玉米迅速占領了動物的領域:牧地、草原甚至穀倉。牲畜會離開農場,是因為農場無法與集中型動物飼育場競爭。飼育場花錢買玉米養牛,比農場種玉米養牛還要便宜。原因很簡單,原物料玉米的價格總是遠低於栽種成本。而當飼育場擴張,吸收了逐漸增加的囤積玉米時,玉米又再次受惠。

  集中型動物飼育場把動物集中起來用便宜玉米餵養的經濟邏輯非常難以辯駁,因為這讓原本只有特殊場合才能出現的肉類,變得極便宜且豐富,現在許多美國人三餐都有肉吃。但在廉價肉類背後的生物邏輯則往往不受關注。集中型動物飼育場在短短的歷史中製造的環境與健康問題已不成比例,包括水污染、空氣污染、有毒廢棄物、新型的致命病菌。

  動物飼育場最讓人驚訝的事,就是把這樣優雅的解決方案分割成兩個新問題:農場的肥料從哪裡來?以及飼育場的污染問題如何解決?所有集中型動物飼育場在生物學上都很荒謬,而牛隻飼育場這種荒謬的飼養則讓難題雪上加霜。在飼育場,歷經天擇而精巧地適應草地生活的動物,被迫適應人類餵食的玉米,付出的代價是犧牲動物的健康、土地的健康,最後是食用者的健康,只因玉米提供了廉價的熱量,而且有大量玉米囤積著需要消耗。所以我決定經由一頭小牛來追蹤工業化玉米的去向,而不去看其他本來就吃穀物的動物(例如雞、豬)。小牛在飼育場中吃著玉米,度過短暫而痛苦的一生,代表著工業思考克服演化邏輯所獲得的最終勝利。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