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

發稿時間:2012/02/18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
作者|約翰.麥迪納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2/01/16

  現代父母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因而拚命要孩子參加語言、數學或各種才藝補習班,不過,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工程學系教授約翰.麥迪納的著作《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告訴大家,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做父母的還是要依據每個孩子大腦表現出來的不同天賦才能與性向因才施教。

  作者教授發展分子生物學(Developmental Molecular Biology)課程,這是現在最紅的科系,主要研究大腦發展與精神病症與基因的關係。他的前一本書《大腦當家(Brain Rules)》在台灣很暢銷。他演講時發現準父母太過心焦,外面又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大腦發展機構打著「未來愛因斯坦」之類的旗幟歛財,所以他寫下這本從科學觀點出發的大腦發展手冊,教導父母正確的知識。

  他設定0-5歲的範圍,就是幼教觀點認為人在正式進學前的黃金期,告訴父母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他從種子(基因)、土壤(後天)兩方面來解釋如何使寶寶聰明、智慧、快樂、有品德,並提供實驗證據,請父母依自己孩子的不同表現作判斷。因為每個孩子不同,怎能用同一個方法去教呢?

  依據胚胎發展的專業,作者從行為、細胞、分子三個層次來看嬰兒如何登錄訊息,如何從經驗中學習。他說不必買昂貴的玩具,一個紙箱子、兩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就可以快樂地玩一下午。也就是說,想像力是最好、最不會過時的玩具,娛樂性百分百,而且在腦海中時時更新,是真正的娛樂。此書提醒大家,大腦是人一生最珍貴的資產,一定要了解它。

文章節錄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

對你的寶寶說話──說很多

  跟孩子的互動經驗很少有像學習他們的語言這麼有趣。當他們在學我們的語言時,餵滿滿一湯匙的字到他們心裡,是父母親能為他們的大腦做的最健康的一件事。盡量跟你的孩子講話,這是在所有的幼兒發展文獻中,最牢固、最沒有爭議的一項發現。

  這個字和聰明之間的關係,是透過一個相當「侵入性」的研究發現的。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每個月到這個家庭一次,持續三年,忠實的記錄下父母跟孩子講的每一句話,他們測量詞彙的長短、多樣性和詞彙成長率、語言互動的頻率,以及這些語句中情緒的成分。在每次拜訪結束前,實驗者給孩子做IQ測驗;他們拜訪了四十多戶人家,追蹤多年。這是一個很辛苦的實驗,資料的分析更是累人。這個辛勤的研究得出兩個相當清楚的結論。

(1)字的種類和數量有關係

  父母跟孩子講話的頻率越高,孩子的語言能力越強,即使在一生下的時候就跟他講話都會造成影響。它的標準是一小時二千一百字,所說字的種類(名詞、動詞、形容詞、片語和句子的長短及複雜度)跟字的數量一樣重要。同時父母給孩子的正回饋也很重要。你可以透過互動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這個互動包括看著你的寶寶,模仿他發出來的聲音、笑和臉部表情,每次他要說話都給他極大的注意力去鼓勵他。父母常跟孩子說話、給他正向回饋的孩子,比父母不太跟他們說話的孩子認得的詞彙多了兩倍以上。當這些孩子進入學校系統以後,他們的閱讀、拼字和寫作能力,比那些父母不太跟他們說話的孩子高出很多。即使嬰兒還不能跟父母說話,他們有在聽,這對他們就有益。

(2)說話提高IQ

  在生命的初期就跟孩子說話會提升他的IQ,即使在控制了重要的變項,例如家庭收入後,依然如此。到三歲時,那些平常父母有跟他們說話的孩子──叫做多話組(talkative group)──比那些父母很少跟他們說話的孩子──叫做寡言組(taciturn group)──IQ分數高了一倍半。研究者認為這個IQ的增加也反映在多話組的學業成績比較好上。

  記住,一定要是真人跟孩子說話才會幫助寶寶的大腦發育,所以準備好你的聲帶。不是手提式數位光碟或錄音帶播放機,也不是你電視機的身歷聲喇叭,而是你的聲帶。

  雖然一小時二千一百字聽起來好像很多,它其實僅是我們一般談話的字數而已。在工作場所以外,一個人一般來說,一天看和說十萬個字左右;所以你不必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週七天去疲勞轟炸你的寶寶。太過刺激的傷害跟不夠刺激的傷害一樣嚴重,你要注意孩子是否疲倦,這點也是很重要,但是我們怎麼可能沒有給孩子語言刺激呢?「我們現在要來摸你的尿布了。」「看那棵美麗的樹!」「那是什麼?」你也可以在上樓時,大聲數出樓梯的台階數來,你只要習慣跟孩子說話就夠一小時二千一百字了。

  你怎麼說這些字也有關係。寶寶很喜歡聽高頻率、講得很慢、音節很清楚的話,這種說話的形式叫「父母式語言」(parentese)。雖然父母常常是不自覺地把音調提高、母音拉長,像唱歌一樣的跟寶寶說話,研究發現,這種說話方式最能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因為當一個人說話的速度放慢時,比較容易聽得懂,母音拉長讓母音變突出,這種誇張的說話方式正好讓你的寶寶可以學會區辨每個字的不同,像唱歌一樣的旋律可以幫助孩子區分對比的類別,而高頻率可以幫助寶寶模仿口語的特質。畢竟他的發聲器官只有你的四分之一大,不能發出很多音,一開始時,只能發出高頻率的音來。

  你什麼時候該用這種說話方式?真正的答案無人知曉,但是應該是「一出生就開始」。我們前面看到梅爾索夫的寶寶會跟他吐舌頭,你就曉得嬰兒出生四十二分鐘就可以跟你互動了。一個還不會講話的嬰兒其實已經有很多的語言知識,甚至對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唸故事書都很好,尤其是你把寶寶抱在身上,讓他跟你互動。

  教育心理學家法勒(William Fowler)訓練一組父母親以上述的方式跟他們的孩子說話,結果他們的寶寶在七到九個月之間都開始說第一個字,有的甚至在十個月時就會說出一個句子,到兩歲時,他們已能掌握文法,而控制組的寶寶要到四歲才能做這些。長期的研究顯示這些孩子在校成績都很好,包括數學和科學;當他們上高中時,百分之六十二的孩子進入資優班。法勒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但是我覺得它棒極了,它更進一步支持對孩子說話就像對神經元灑肥料。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