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怪癖

發稿時間:2012/03/17
人人有怪癖
人人有怪癖
作者|約翰.瑞提、凱塞琳.強生
譯者|吳壽齡、林睦鳥、林春枝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2/03/01

  有人洗手一小時還覺得洗不乾淨,有人會重複確認瓦斯門窗是否關緊,年老容易碎碎唸講個不停,許多成年人有注意力缺失症而影響人際關係,這些行為常被稱為怪癖,或是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簡稱強迫症)。《人人有怪癖》一書從腦神經醫學分析指出,前述行為大多與大腦功能失調有關,有些不須靠藥物,病人執行認知行為改變即可治療。

  作者約翰‧瑞提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科助理教授,專長精神醫學與精神藥物學,著作《運動改造大腦》曾暢銷全球;另一作者凱塞琳.強生是自閉症專家。兩人把腦失調症狀稱為陰影症候群並定為此書英文書名《Shadow Syndromes》,1999年出版時在台灣也大賣,因此今年再版。暢銷十幾年,在非小說類很罕見,顯然是符合各時代需求的好書。

  書中引用佛洛伊德主張「沒有什麼叫正常人,人都在正常人與病人的中間灰色地帶遊走」,印證腦也可能失常。作者指出,人年輕時,大腦前額葉的眼框皮質健康,控制力強,能夠抑制自己不去做不可做或會後悔的事,年紀大後,眼框皮質是大腦最早萎縮的區域,使得大腦失去抑制功能,老人家變嘮叨,原因就在大腦。

  書中描述很多病狀,仔細想想,好像每個人都有一些,只是嚴重程度不一。但現在已進入基因世紀,許多毛病有藥可治,例如,腦造影技術讓人了解身心關係,認知治療法可從根本改變對事情的解釋型態。所以這本書讓人覺得不孤獨,有許多人跟你一樣,只是沒說出來而已,更重要是提醒大家重視腦的保健和培育,將可改變自己,掌握命運。

文章節錄

《人人有怪癖:告別陰影徵候群的煩惱,預防心理失衡》

  一位有強迫症陰影徵候的人能夠得救的關鍵,就在他如何善用他的頓悟。史華茲與他的同事在UCLA做的研究成了這個專業領域的頭條新聞。他們用PET掃描證明強迫症病人僅用行為的方法就真的能夠改變腦的化學機制。雖然,精神科醫生和遺傳學家都一樣,許久以來已說過環境,包括行為治療,可影響腦的生理機制;不過,UCLA這組人用影像技術驗證了這種變化的實例。

  這項研究採用十八位典型強迫症的病人,在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前,先作供將來實驗結果比較的基準的腦掃描。他們不用藥物,只用傳統的行為治療法稍加修改。通常著重於「曝光」(exposure)和「氾濫」(flooding)。基本上是訓練病人去控制自己,以對抗經常引發強迫症狀的刺激,譬如髒毛巾,或沒有檢查火爐開關,或任何可以引起他們的強迫症狀的刺激。

  為了找一種病人可以自己執行的行為治療,史華茲新法是放棄傳統去除敏感作用(desensitization)的步驟而改用分心的方法;要求病人,當他被非去洗手或檢查爐子的渴望抓住時,就去做某種完全不同的事。病人必須先練習他的頓悟,告訴自己,他所感覺的強迫思想不是真的,而完全是他的強迫症虛構之事。然後,這樣想以後,他必須忍著不執行強迫行為(剛開始時,只能忍住短時間,能控制了以後就可忍住較長的時間),反而強迫自己去做一些比較有生產性、可使人快活的事情;至少持續做十五分鐘。任何一種嗜好對這個步驟都管用。有些病人發現做有助於別人的好事--例如當義工或好好對待朋友或心愛的人--都是很好的分心法。這種嚴格的行為步驟非常重要:UCLA的研究小組發現,只讓病人經歷知道他的強迫思想乃是根源於一種腦的故障還不夠。頓悟本身還不夠有力,必須有行動的配合--不僅要有取代的行動,而且要有拒絕去執行強迫行為的行動。

  十八位病人中,六位沒反應;另外十二位對行為治療有反應的病人很明顯地減少了他們的強迫症狀。有位叫邁克的病人本來有「讀書」的強迫思想,一想到要讀書就先要去做很多先前的「讀書」準備工作;經過行為治療以後,他報告說,目前他在一個月內讀完的書比他從前一年讀的書還多。另一位叫傑克的病人以前每天洗手五十至一百次,現在他的徵狀好了百分之九十,他已經能夠每天只洗一般人可以挼受的次數。第三位病人叫凱恩,是個貯藏者,她家裡堆滿了二手貨;她先生和她連點火爐都不能,因為怕引起火災。他們也不敢叫工人來修理房子,因為怕工人會去報告衛生處。(譯註:雜物堆如倉庫,不合住宅規定,衛生處可取締查封。)經過行為治療後,凱恩終於開始整頓家中的雜物堆。兩年後,她已達到百分之七十五的目標,並且開張了她的小生意。所有這些戲劇化的改進,都沒有用藥物治療就達成了。

  這些變化也反映在病人們的腦掃描上。這十二位用行為治療就有效的病人們,治療前與治療後的腦掃描圖片可看到明顯的腦機制變化。而且,掃描顯示腦變化愈大的,臨床上也看到愈大的反應--病人自己報告他們的機能進步更多。所有十二人都有兩種生理機制的變化:在尾狀核的活動量減少,而且,在尾狀核與眼眶皮質及扣帶回之間緊密關聯的活動量也減少很多。換句話說,強迫症的腦連環扣縮小了,而腦的這三個部位比較可以獨立操作,像正常人的腦一樣。

  這是革命性的資料,「革命性的」是因為它不僅以實驗證明用思想和行為可以改變基本的腦功能,而且給所有要與反抗的生理機制搏鬥的人一線希望--這種方法雖然不可能對所有的人都有效,不過,很可能對許多人會有效的。UCLA的專家們已經證明人的心靈可以用意志來轉變他的冥頑不靈的腦。

  這項事實對像珊卓這種輕型病人有何意義呢?對本書中任何陰影徵候群的人又有何意義呢?

  首先,掙扎於任何一種腦功能異常的人必須開始整天注意他自己的思想過程,隨時隨地用他的思想來鼓勵他的行動。為了要能做好這一步,他必須先學習能從遠處來觀察自己;他必須在內心中培育一個公正的旁觀者。目的是在客觀地列表記下自己的思想,就如同傳統的行為主義者統計行為一樣:一個小時之中有幾次憂鬱的思潮,有幾個狂躁的念頭,有幾次上癮的渴望等等。

  有趣的是,這個特意地記下無用之思潮的舉動其實正可以減少那些思潮。派特森(Gerald Patterson)在《家庭:社交學習對家庭生活的用途》(Families: Applications of Social Learning to Family Life)一書中寫道:遠在一九七○年,行為主義學者就已發現這種效果。他寫道:

  計算你自己的一些行為發生的次數,這個簡單的舉動就足以改變發生的次數!!舉例說,如果你想要增加你花在讀書的時間,你可以開始算算你每天讀幾分鐘書。對一些人來說,這個觀察與記錄的舉動就能增加他們讀書的時間。相反地,如果你有興趣減少咬指甲或對你配偶生氣的思潮,你每天記下這些行為發生的次數,那麼它們發生的次數就會減少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