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崩壞

發稿時間:2012/05/19
台灣大崩壞
台灣大崩壞
作者|楊志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04/27

  《台灣大崩壞:挑戰沒有希望的未來》這本書一開始就指出台灣的「新四不一沒有」─不婚,不生,不養,不活,沒有前景,因為作者楊志良是念公共衛生的,對人口學很在行,從人口結構看一個社會的未來,看到沒有希望。讀者也看得心驚肉跳,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已感受到我們進入了老年社會,我們知道他講的是真的。

  聯合國把高齡社會分三個階段,當一個國家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7%以上時叫做「高齡化社會」;當老年人口逾14%時叫做「高齡社會」;當老人人口達20%時叫「超高齡社會」。台灣早在1993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以後急速成長,到2010年時到10.7%,即每十人就有一個老人,行政院估計2017年將達14%,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

  看到這個數字真會令人嚇一跳,根據書中的分析,因為選舉關係,老人年金一直加碼,現在就付不出錢了,以後怎麼辦?人們可以說,台灣的選舉真是遺害萬年,政客為了選票,什麼都敢答應,亂開政策支票,根本不管錢從哪裡來。也令讀者省思,民主一定要付出這麼嚴重的代價嗎?

  書中也說女性不生的原因是政府對家庭不友善,以前說「多子多孫多福氣」,現在是「少生少子少負擔」,因為職業婦女感到是蠟蠋兩頭燒,顧此失彼。社會對男性外遇、養「小三」又無輿論制裁,女性常常變成單親媽媽,所有責任一肩挑,自然就不敢生了。這本書很誠實地寫出台灣的問題,執政者應讀,老百姓也必讀,以免政客搞到老百姓要去國外作台傭的下場。

文章節錄

《台灣大崩壞:挑戰沒有希望的未來》

第三章 待搶救的多病台灣

  台灣生病了!病因是「四不一沒有」,病徵則從頭到腳,處處都有危機。我們正在抉擇的關鍵點,對多病纏身的台灣,是放棄治療,任由病毒侵蝕到病入膏肓,還是積極搶救,一點一滴恢復她的健康?

  就像藥效透過點滴注射輸送至病患體內,「不婚、不生、不養、不活」的效應,在時間的累積下,經由社會脈動擴散至台灣的四肢百骸,深入骨髓。但「四不」不是治病的藥,而是致命的毒,讓台灣集骨質疏鬆、胃潰瘍、貧血、狹心症、糖尿病、關節炎、肝硬化等等諸多病症於一身,雖然沒有立即的性命危險,但一身慢性病,拖住了台灣前進的步伐。

少子化:社會骨質疏鬆+憂鬱症

  少子化讓台灣自動「一胎化」,與「不婚不生」相乘,除了讓台灣人口愈來愈少、愈來愈老,改變了人口結構之外,也改變了家庭型態。未來台灣社會很難再有大家族及大家庭,取而代之的是單人戶大增,人際關係的緊密度大不如前,台灣社會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在所難免。

  家庭是社會最重要的基礎,單人戶家庭徒具「戶」名,卻沒有共同生活的家人,親屬關係逐漸消失,以後的小孩只怕對親族間的稱謂,都會非常陌生。像是長輩的伯伯、伯母、叔叔、嬸嬸、姑媽、姑丈、姨媽、姨丈、舅舅、舅媽,平輩的堂兄弟姊妹及表兄弟姊妹,以及晚輩的姪子、外甥等等,這些建立在血緣或姻親關係上的稱謂,都會消失大半。而我們一向引以為傲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長幼有序,互相照顧扶持的家庭文化,也會連帶隨之崩解。

  每個人的一生中必然都有過高潮與低落、順遂與逆境、成功與失敗,不知道會經歷多少次「過不下去」的關卡,這時最需要至親好友撫慰淌血的心靈或指點迷津,這種心理支持是身心靈健康的要素。

  現在的單身族,多半還有兄弟姊妹或家族親人可以依賴,但少子化之後的單人戶,人際關係與社會網絡發生質變,主要人際關係來自同學及同事,朋友變得很重要。但這種因為就學、就業或社會經濟活動帶來的關係,變動性大,較難深入及持久。比方我們一換工作,人際關係就得重頭來過,再者,朋友能提供的依賴與支持,與家人所能提供的,還是無法相提並論。

  當一個社會有太多單人戶,有太多人獨自孤單的活著,如果沒有足夠的支撐力量,這樣孤獨的社會可能罹患集體憂鬱症。

胃納萎縮,消費市場胃潰瘍

  少子化衝擊消費規模,單人戶衝擊消費型態,讓消費市場胃潰瘍,胃納萎縮變小。

  一個人跟一個家庭的消費需求、金額、質量及內涵,各方面都不同,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早已看出這個轉變,在《一個人的經濟》(天下文化出版)書中即指出,當單人戶愈來愈多,大賣場的生意愈來愈有限,反而便利商店業績愈來愈好。

  少子化的影響層面非常廣,不但導致整個消費市場質量俱變,內需也大幅減少,老人成為消費主力,內需項目變成以滿足老人的需求為主,如老人生活照護、老人醫學美容、老人休閒產業。但老人產業的增加,並無法彌補其他產業整體的損失。

  1990年到2000年,台灣一年平均生32.6萬個小孩,2010年到現在,平均一年生20萬多個小孩,小孩長得快,衣服很快就小了,得不斷買新的衣服。想想看,一年少了10萬個新生兒,童裝銷售額會滑落多少?除了童裝,連奶粉、尿布等嬰兒用品,以及兒童圖書、玩具、幼教等相關產業,市場都將大幅萎縮,連婦產科跟小兒科都被波及。

  台灣過去十多年來的生育率下降已反映在消費市場上,嬰幼兒用品店關掉不少,相對的有趣現象是寵物店不斷增加。我家在台中霧峰,最熱鬧的那一條街,最近5年來嬰兒用品店顯著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寵物用品店及動物醫院。

  我在亞洲大學的學生,2011年完成一項「從少子化趨勢探討嬰幼兒與寵物產業之消長──以大台北地區為例」的研究,以2005年至2009年這5年中華電信發行的大台北地區消費指南電話簿為資料,統計登記在電話簿上的嬰幼兒產業與寵物產業有多少。嬰幼兒產業包括媽媽裝、孕婦服裝及用品、童裝、嬰兒用品;育才學術類,如幼稚園、托兒所等;寵物產業則包括水族及水族用品、鳥及鳥飼料用品、寵物店、寵物美容服務、寵物食料及用品、寵物訓練;醫療保健類,動物醫院、獸醫等。結果發現,嬰幼兒產業家數由1,673家減少為1,376家;寵物產業則由436家增加為485家,彼消我長的態勢相當明顯。

  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現代社會,很多人以飼養寵物做為精神寄託,寵物成為家庭重要成員,在很多沒有生育的家庭中,寵物更取代原本子女的地位,造就大商機。

  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的資料,2004年全台灣獸醫診療機構的數量較10年前增加約3倍;工研院2008年的調查發現,全台約有動物醫院1,600家、寵物美容與寵物用品店1,550家,飼主對寵物的愛護,讓寵物產業蓬勃發展,從食品、用品、玩具、服飾、醫療、美容、教育、娛樂等一應俱全,市面上出現寵物照護員、專業遛狗員、狗心理諮詢服務、狗安寧病房、狗療養院及寵物殯葬等以前聽都沒聽過的行業。

  根據統計,飼養寵物的家庭,每月花在寵物身上的費用約在1,000元至3,000元之間,台灣光是狗市場的商機就預估超過200億元,如果再加上貓、鳥、魚、鼠等其他寵物的市場,商機估計高達500億元,是僅次於人類的第二大消費市場;而台灣整體寵物用品消費值,在亞洲區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學生銳減,教育嚴重貧血

  新生命快速遞減的影響,早已慢慢擴及學校教育。2010年台灣小學到大學階段(6歲到21歲)的學齡人口共470萬1千人,預估2020年降至344萬1千人,10年內減少126萬名學生,其中國小減少44萬1千人,國、高中減少62萬9千人,大學減少19萬人,減少幅度及速度都相當驚人。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到2060年,全台學齡人口數更少到只有198萬1千人,50年內腰斬不只一半。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